冰上逐梦(我们这里的年轻人)

冰上逐梦(我们这里的年轻人)
文章图片
上图:范可新在北京冬奥会颁发纪念品仪式上 。 新华社采访人员熊琦摄下图:范可新在比赛中 。 新华社采访人员郑焕松摄
2022年2月5日 , 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比赛中 , 由曲春雨、范可新、张雨婷、武大靖、任子威组成的中国队夺冠 。 这是中国体育健儿在本届冬奥会上获得的首枚金牌 。 赛后 , 运动员范可新哽咽着说:“我等了这块金牌太长时间了……”
对于范可新来说 , 这块金牌的背后 , 是20年的青春、20年的血汗、20年的拼搏 , 是多少期待、多少彷徨、多少坚持……

范可新 , 一个农村出来的苦孩子 。
范可新的父亲是残疾人 , 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 。 2000年 , 父母带着7岁的她和14岁的哥哥 , 从黑龙江勃利县农村 , 搬到七台河市落脚谋生 。
到七台河后 , 一家人搬了十几次家 , 最后总算找到一处落脚之地——一间7平方米的半地下室铁皮房 。
7平方米的小屋 , 既是范可新的父亲用来修自行车、母亲用来修鞋的铺面 , 又是一家四口吃饭、睡觉的地方 。
铁皮房虽小 , 一家四口却很乐观 。 范可新的父母从不抱怨 , 靠着并不强健的身躯顽强地干活赚钱 , 让四口之家的日子过得踏踏实实 。
但让范可新难过的是 , 她经常看到母亲的手上有伤 , 那是修鞋的锥子扎的或烫的 。 一次 , 她看见母亲的腿上还有血 , 一问才知道 , 是母亲用烧红的锥子上鞋底时 , 不小心扎到了腿 。 父亲那双整天跟自行车轮胎打交道的手 , 就像是树皮一样粗糙 , 手上结满了老茧 , 扎根刺上去都感觉不到痛 。
尽管日子过得艰苦 , 父母却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不肯屈服的性格 , 这给范可新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深远的影响 。 后来 , 她在训练中遇到伤病与挫折 , 从不气馁 , 从不放弃 , 直到登上了冬奥会冠军的领奖台 。

2002年 , 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 , 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杨扬一举夺得两块金牌、一块银牌 , 不仅实现了中国运动员在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 而且在世界冰坛刮起了中国短道速滑的强劲旋风 。
这股短道速滑的旋风 , 是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刮起的——
多年来 , 从七台河先后走出了多位世界冠军 , 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滑冰运动员 , 七台河因此被人们称为“冠军的摇篮” 。 多年来 , 七台河举全市之力支持短道速滑的发展 , 七台河市体校成立了短道速滑初级班 。 不少孩子因此改变了命运 , 范可新就是其中之一 。
盐湖城冬奥会举办时 , 范可新的家里没有电视机 , 她没有看到杨扬在冬奥会上夺冠的场面 。 她听到邻居谈论从七台河走出去的运动员夺得了奥运冠军 , 这才跑到邻居家去看电视重播 。
当范可新看到杨扬在冬奥赛场上高举着五星红旗时 , 小小的她心里羡慕极了 。 她想 , 要是我也能当滑冰运动员该多好啊!我也要拿冠军……
小时候 , 范可新和哥哥曾在水库里滑过冰 , 但穿的不是真正的冰鞋 , 而是父亲给他们做的木头“冰鞋”——给两块木板安上两道铁丝 , 将木板用麻绳捆在脚上 , 当地人也叫它脚划子 。 好多孩子买不起冰鞋 , 就穿着这种自制的脚划子在冰道上跑 。
后来 , 听一位邻居阿姨说 , 七台河体校正在招收滑冰队员 , 范可新立刻跑到体育场 , 找到正在招生的教练 。 她问人家的第一句话是:“你们这儿招收滑冰队员要不要交钱?”
招生的马庆忠教练笑了 , 说不用交钱 , 但要看看你的身体素质 , 适不适合当滑冰运动员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