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怎么评出来的 唐宋八大家都有谁( 三 )


苏洵苏洵(公元1009——1066年),字明允,世称“苏文公”,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父子三人在文学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为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增添了一朵朵惊艳的浪花他们父子三人也被称为“三苏” 。
苏洵年轻的时候曾参加科举考试,但考了三次都没有考中,从此他再没有参加科举,而是返回家乡,专心读书写作,教育子女 。苏洵虽然没有进入仕途,但这也不能掩盖他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 。
苏洵在宋代“古文运动”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后来他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然而这些成就都是他仕途失意后获得的,可以说,他是宋代大器晚成的散文作家 。
他的散文主张,主要有两点:一是提倡散文要“有为而作”,反对空谈的形式主义;二是强调文章的艺术技巧和独立风格,崇尚自然为文 。
苏洵对《孟子》《战国策》研究很深,受其影响很大,逐渐形成自己纵横雄奇的文章风格 。苏洵长于策论,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善于比拟,雄辩恣肆,遒劲老辣 。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纵横上下,出入驰骋,必造于深微而后至” 。曾巩称他的文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 。”苏洵的代表作《六国论》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
此外,苏洵的记叙文也有好的篇章,如《张益州画像记》有文有诗,两相反复,相得益彰;《木假山记》俨然是“三苏”的写照;《送石昌言使北引》,表达了苏洵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我国古代的一篇著名的外交文献 。
王安石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
王安石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的诗、词、文均佳,其中散文的成就最高,因此也被选入“唐宋八大家” 。
王安石主张文章要“适用”,要“务为有补于世”,即为社会服务 。由于王安石所处的位置,他的文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政论文 。
王安石的政论文写得很有特色,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把文学创作和现实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 。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针砭时弊、反映现实问题,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 。
如《兴贤》《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答司马谏议书》等,都是为变法服务的,能切中时弊,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现实性,同时也不乏艺术性 。
他的政论文,不论是在近一万字的长篇文章中,还是只有几百字的短文中,都能做到说理透彻,逻辑性强,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简洁,形成一种峭拔、雄健的独特风格 。
如《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层次分明,直陈己见,议论精辟,逻辑严谨,一气呵成,读来确有震耳发聩的气势 。
即便是山水游记散文,在简洁明快的写景抒情中,也有很浓重的议论成分 。如《游褒禅山记》一文,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
文中的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 。全文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