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传统建筑-壮族建筑风格介绍( 二 )


极具特色的壮族建筑
壮族人民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有村规民约不准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良好环境 。居住在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平房(如今已成壮家的住房主要形式) 。平房一般为三开间,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为土木结构的木楼瓦房的干栏式建筑 。
“干栏”又称高栏、阁栏、麻栏,式样一般有全栏式、半栏式两种 。
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和存放农具;半干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关牛羊、放农具等,另一间为平房 。干栏式楼房均为木质结构,一般先起底层,上立屋架(壮家叫两节柱),两头搭以偏厦,屋顶为人字形,顶上盖陶瓦、杉树皮或茅草,房间有三间五间 。楼上住人,底层关养牲畜和家禽,放农具,并置有舂碓、磨坊等 。楼梯在屋内一侧,楼上前边为宽敞的走廊,用栏杆或半块板壁围住,光线充足,可在这里会客、乘凉和纺织 。进大门是堂屋,一边有火塘,后房和侧房是卧室 。粮仓多设于住房旁边,房前竖立着一排丈许高的挂禾架,通称禾廊,以便秋收后晾晒禾把,干爽后堆入粮仓 。建筑时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砖石泥土从地面砌起来的 。
干栏式建筑早在远古时就盛行于中国南方,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木构建筑,是至今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 。在我国南方各省(区)的考古发掘中,也出土有不少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 。史书上把“上层住人、下层圈畜”的房屋称为“干栏” 。用壮语来解释,“干”是“上面”,“栏”是“房屋”,合起来便成了“上面的房子” 。为什么古今的人们要采用这种方式建构房屋呢?据《太平寰宇记》说“俗多构木为巢,以避瘴气”,故又有“巢居”之称 。这种建筑是为了对付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以及洪水的侵害 。张华《博物志》也说:“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 。”考古学家进一步证明:“干栏式建筑,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土著建筑形式,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便出现了 。”
长期以来聚居在一起的壮族人民,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干栏群落 。这些群落布局通常根据错落的地势形成不同的组合形式,如从山脚到山腰上下依次排列若干个干栏,前后用带顶棚的飞桥连接起来,这通常是居住着一大家的几兄弟,称为串联式;如果只有两排干栏,中留通道,两端有围墙及院门,形成相对封闭的长方形院落,这称为并联式,透露出氏族社会的遗风;在较宽阔的山麓,辐射式常与串联式结合起来,干栏自下而上排成几行,自上向下辐射开来,中留通道,有的通道是石级,一条小路沿着山坡通向家门,一户门前一条路 。村寨中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 。在坡度较大的山脚,人们常将屋基垒成了梯田式,每一级横向排列若干干栏,平行伸展开去,有时上一排屋基与下一排屋顶齐平,形成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
小结:干栏式发的房子一直都是壮族人喜欢的建筑类型,这种房子不仅能够抵御野兽的袭击,还能够在楼下圈养畜牲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人的房子也开始改变成了平楼 。
相关推荐:
壮族文化 壮族祖先是谁?
壮族中元节 壮族中元节如何由来
壮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你知道哪些
壮族的图腾 壮族的图腾崇拜是什么?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