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寻找最早的北京( 六 )


“你进村的那条土路,差不多就是这座城市的城中心,路两边那些正在拆迁的房子,就是宫殿区的位置”,赵福生指着展板上的考古测绘图,在现代人肉眼无法看到的地下遗址的图示上,勾勒出地上现在的模样:“你从那条路拐弯到博物馆,就相当于是出城了 。博物馆外墙写着‘西周燕都博物馆’照壁,下面就是原先的东城墙 。”
地下之城就这样与地上的村镇相处了千百年,素未谋面也互不相知 。今天村民脚下的田地,就相当于三千年前古人头顶的天空 。土层层累积,盖住了千年前的城市,直到它被一个挖菜窖的农民惊醒 。于是过去和现在发生了联系,让博物馆的参观者可以想象自己正走在三千年前古人的头顶 。
“你现在站在的博物馆的位置,是墓地 。”
“殉人”
野蛮及其迈向文明的变革阵痛
站在博物馆清冷的大厅里,凝视墓穴中这两位年轻受害者的遗骸,想象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多少会让人心生寒意 。
两个男孩或许能猜到自己即将面临什么 。毕竟,有太多和他们一样的少年男女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尽管他们一个十三岁,而另一个只有九岁,本应有着属于这个年龄少年的健康与活力 。但他们年轻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了 。他们被套上有生以来最奢侈的衣服(在那个年代,这可能更多意味着有衣服可穿),脖子挂上了石头、贝壳和骨头做成的项链,腰间配上了青铜短剑,在送葬的人群中显得分外亮丽显眼 。
哀悼亡灵的庄严辞藻随着烟火直上天穹,硕大的棺椁被放进早已挖好的墓穴中,就像是嵌在地下一般 。安卧在里面的,就是他们即将要服侍的主人 。在棺椁旁边那个长方形的土坑,就是为他们准备的归宿 。他们最后感觉到的,就是一阵训练有素的疾风从脑后袭来,穿过毛发、皮肤和脆弱的后枕骨,神经尚未来得及把剧痛告知大脑,身体就已迸散在尘土中了 。
这两名被殉葬的男孩属于标号M53号墓 。在同属M53号墓的随葬车马坑里,还有一具16岁的男性少年,被作为驭手殉葬在车马旁边 。旁边陈列的M52号墓也殉葬了一名15岁左右的少年 。在同属M53号墓的随葬车马坑里,还有一具16岁的男性少年,被作为御手殉葬在车马旁边 。旁边陈列的M52号墓也殉葬了一名15岁左右的少年 。这一被标记为墓葬二区发掘出八座带有人殉的墓葬,一共发现了12名人殉,除了一名女性外,都是未成年的青少年 。
M53号墓 。
人殉的历史,长期以来都被历代史家和文人避而不谈 。以活人为殉葬,唯有那些残忍暴虐的君主和不开化的蛮夷才会为之 。中国古代文士喜欢将上古三代想象成礼仪道德的典范时代,圣君贤王代代相传 。只有少数文献提及殉人这一行为 。譬如《墨子·节葬》中提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诗经》中的《秦风·黄鸟》被认为是秦人哀恸三位良臣为秦穆公殉葬而死 。但很少有人意识到以人殉葬是一种制度,更没有人敢想象这一残忍的制度在由圣君成汤建立的商代达到巅峰 。1934年,安阳商代殷墟遗址发掘出四座大型陵墓,考古学家们震惊地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座四千年前的大型屠杀现场:一行行头盖骨、一副副整齐排列的骨架 。每一具尸骸上都有暴力的痕迹 。绝大多数尸首分离,其中一具令人印象深刻的尸骨则被拦腰斩断 。1935年,更大规模的一场发掘发现了10座大墓,由此发现了更多的人殉 。
M53号墓发掘现场 。
这些商代的人殉,直到今天,随着发掘的深入还在不断被发现 。1984年,一位考古学者在发掘中偶然找到一件商代用来烹煮食物的青铜甗,他惊讶地发现里面居然盛放着一颗头骨 。研究者们心怀善意地认为,这不过是某颗人殉的头颅滚落在里面的缘故 。但1999年,第二只盛放头骨的青铜甗被发现 。这次,殷墟考古队队长唐际根和他的同事们决定对里面的头骨进行检验:骨片有因加热造成的钙质流失 。另一个震惊之处是,这枚头骨属于一个年仅15岁的女孩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