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中游灌县附近的都江堰,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相传是公元前250年的秦代,蜀郡郡守李冰父子率领劳动人民所建,至今已有2450年的历史了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海拔3000多米的岷山南麓,穿越上游深山峡谷,流至灌县城西进入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岷江至此,骤然开阔,河床坡降变缓,水流速度变慢,江水从上游挟带来的卵石、泥沙,便在这里大量积存下来,造成河道淤塞 。每遇雨季,河水常常泛滥成灾,而枯水季节,平原上又易遭干旱 。都江堰就是为了解决成都平原的水旱灾害而兴建的兼有防洪、灌溉、航运、漂木等多种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 。坐落在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 。
文章插图
都江堰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口和飞沙堰溢洪道三项主要工程以及成千上万条于支渠和分水堰组成 。“鱼嘴”是建筑在江心的分水堤坝,因前部伸入江中,扁平如鱼嘴而得名 。它把从高山峡谷滚滚而来的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来排泄洪水;内江是岷江别流,即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来灌溉农田 。鱼嘴根据来水的变化,按一定比例把江水分开,枯水季节,外江分四成,内江分六成,简称“四六分水”;洪水季节,这个比例正好反倒过来,简称“外六内四” 。“飞沙堰”泄洪工程位于内江右岸、鱼嘴南端,它平时拦阻江,水向外江溢流,使江水经宝瓶口进入灌区;洪水时把内江多的水量和随水挟带的卵石、泥沙,自然溢流排入外江,发挥“正面引水,侧向排沙”的作用 。“宝瓶口”是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余脉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口的前端状似孤丘,故称“离堆”;口下河面较宽,俯视如瓶,故名宝瓶口 。它是内江引水的咽喉,利用凿开的狭窄山口,作为引水道来控制水量,从而造成了天然的“节制闸” 。
文章插图
江水从宝瓶口进入成都平原,分为万千条大小河道沟渠,组成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以充沛的水量,自流灌溉平原上广大农田 。这三项工程结构严谨,互相依存,相互制约,是一项布局巧妙而技术高超的枢纽工程,起到了“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 。自从都江堰工程修建以后,成都平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使这里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工程,位置选择适宜,规划合理,布局得当,在当时火药还没有发明和生产工具十分简陋的情况下,建成这个规模宏大的灌溉系统,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就是今天的水利专家,用现代科学技术眼光来看,也不能不表示惊叹 。都江堰景区大门 。
文章插图
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采用竹、木、卵石修建,就地取材,施工简便,维修费用低廉 。用这些材料做成的竹笼、石砾等,可以截流、调水、分流、护岸,这在施工技术上也是一件杰出的创举 。在长期的运用和管理实践中,人们还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后来又作石犀和卧铁,作为每年修淘滩的控制高度,形成了一整科学的管理制度 。都江堰景区的宝瓶口离堆公园 。
文章插图
由于都江堰工程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千百年来,李冰父子一直受到劳动人民的崇敬和纪念1974年在外江施工中,出土了一尊李冰石像,它雕塑于东汉建宁元年(168年),说明早在汉代已经充分肯定李冰的治水业绩 。玉垒山麓有祭祀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原是供奉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齐时改祀李冰父子,称崇德祠,意思是崇敬李冰父子的功德,后来,李冰父子被封建王朝敕封为王,又改名为二王庙 。李冰父子真是德传万代,名垂千古 。都江堰景区的二王庙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