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冰|冰上人生(逐梦)( 三 )


一石激起千层浪:“咱们在速度滑冰上才刚刚开始冒尖 , 说不干就不干了?”人们议论纷纷 。 但孟庆余已然深思熟虑 , 坚定地把目光瞄向了国际大赛的舞台 。 “短道速滑是一个新生项目 , 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 , 只要肯下苦功夫 , 就能在世界上出成绩 。 ”他甚至不惜放下“狠话”:“要让我干这个教练 , 就得改短道!”
事实证明了孟庆余的前瞻性——1991年 , 张杰和队友在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上夺冠 , 成为七台河首位世界冠军;1995年 , 杨扬获得世锦赛金牌;2002年 , 杨扬获得美国盐湖城冬奥会冠军 , 这是中国在冬奥会上的首金;2006年 , 王濛在意大利都灵冬奥会上夺冠……
所有的辛苦终将值得 , 所有的眼泪终会化为幸福的微笑 。 杨扬夺冠当天 , 平时滴酒不沾的孟庆余大醉了一场 , 嘴里一直喊着“冠军”“冠军”……

孟庆余对队员们训练严格甚至是严苛 , 但严苛的背后 , 是他对滑冰事业和孩
子们无私的奉献和真诚的爱 。
队里的孩子大多出身矿工和农村家庭 , 身上承载着家庭的希望 。 孟庆余经常对人念叨:“这些苗子不一定都能成材 , 但好苗子一定不能毁在我手里 。 ”
赵小兵16岁时参加合江地区运动会获得百米短跑比赛亚军 , 被孟庆余一眼相中 。 可16岁才开始学速滑 , 起步着实太晚 , 孟庆余就每天给她加练 。 谁知过了一阵 , 赵小兵突然提出来不练了 。 孟庆余知道她家里经济困难 , 主动对她说:“回去跟你爸妈说 , 你的训练费用队里全包了 。 ”可没几天 , 赵小兵又说不练了 , “从家里到冰场要走20多里路 , 还没等上冰腿就没劲了 。 ”“这好办 , 新买的自行车送你了!”孟庆余说 。 后来 , 索性让赵小兵搬到家里来住 , 她住卧室 , 自己和爱人、孩子睡客厅 。
范可新小时候家里靠修鞋为生 , 买不起一双专业的冰刀鞋 。 孟庆余自掏腰包花了2500元给她买了一双冰刀鞋 。 这笔钱赶得上范可新当时一年的生活费 。
当孟庆余对队里的孩子们全心付出时 , 难免冷落了家人 。 妻子韩平云带孩子住在老城采煤沉陷区 , 吃的水、烧的煤全靠她柔弱的肩膀来挑 。 孟庆余带队员去哈尔滨训练 , 一年里有10个月见不到人 , 家里的事就由韩平云一个人承担 。 最揪心的一次 , 孟庆余因临时有事赶往哈尔滨 , 没想到这期间妻儿突然遭遇煤气中毒 , 昏迷不醒 。 赶回七台河后 , 这个铁打的硬汉再也撑不住 , 扑在病床上痛哭:“平云 , 东子 , 我回来了 , 你们快睁睁眼睛……”
2006年8月2日 , 在从七台河赶往哈尔滨的路上 , 孟庆余因车祸不幸离世 , 年仅55岁 。 3天后的葬礼上 , 七台河上千人自发赶来为他送行……
后来 , 在七台河市体育中心旁边 , 人们建了一座庆余公园 。 公园里 , 一组滑冰造型的雕塑引人注目:脚踏冰刀 , 弯着身子 , 望向冰场 , 那坚毅的目光 , 仿佛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

孟庆余身后 , 后继者们未曾停下步伐 , 秒表依旧滴答作响 , 至今已传承至第四代教练 。
第二代教练的代表马庆忠 , 正是他最早发现了王濛 , 把她招至麾下 。 经过马庆忠和孟庆余悉心培养 , 王濛顺利进入省体校、国家队 , 最终站上了冬奥会的领奖台 。 孟庆余去世后 , 马庆忠接过重点班教鞭 , 目送着一个个弟子走上荣耀顶峰……
第三代教练的代表张杰 , 2014年组建了七台河特奥短道速滑队 , 带领残障少年与冰雪结缘 。 困难是可以想见的 , 张杰就从生活技能开始教起 , 逐步过渡到滑冰训练 。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 , 孩子们的进步令人刮目相看 。 2017年 , 张杰带领小队员在第十一届世界冬季特奥会上 , 一举斩获4金2银!2019年 , 又在第十五届世界夏季特奥会速度轮滑项目中 , 获得3金2银2铜的好成绩!“金牌不重要 , 只要孩子们收获快乐就好 。 ”张杰时常回想起当年跟随孟庆余训练的点点滴滴 , 那是一段艰苦却快乐的时光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