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岚|她是那道光,照亮了马兰花儿

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采访人员高萌、姬烨、李丽)3月19日下午 , 邓小岚老师在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做音乐节准备时突发脑梗 , 经医治无效 , 于3月21日晚平静离世 , 享年79岁 。
“如果有一天 , 你来到美丽的马兰 , 别忘记唱一首心中的歌谣 , 让孩子们知道 , 爱在人间……”
去年11月底 , 为了收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奥林匹克会歌演唱环节的新闻素材 , 我们走进太行山深处 , 采访了一群大山里的孩子 , 也采访到了孩子们背后一位低调朴素的老人——邓小岚 。
第一次见到邓小岚 , 是在马兰小学的音乐教室里 。 那天下午阳光很好 , 斜斜地洒进房间 , 她就那样坐在画满五线谱和音符的黑板前 , 把自己与马兰的故事娓娓道来 。
邓小岚是原《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的女儿 。 1943年 , 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 为了隐蔽起来办报 , 晋察冀日报深入太行 , 驻扎在阜平县马兰村 。 在一次扫荡过程中 , 村民们为了保守秘密 , 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 “他们真是不管怎么胁迫 , 都不讲的 , 结果敌人在那两天的时间里连续杀害了19个乡亲 。 ”邓小岚哽咽着说 。
而她自己 , 也是在这样的反扫荡时期诞生的 。 在一次转移途中 , 母亲丁一岚临产 , 在山间的一座小破棚子里生下了她 。 “我妈妈说我是清早的时候 ,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出生的 , 然后接着就被担架给抬回报社了 。 ”
时局动荡 , 加之父母工作特殊 , 报社再次转移的时候 , 邓小岚被留在了阜平 。 村子里一对老夫妇养育了她 , 直到抗战胜利之后 , 才把她送回父母身边 。
“那些老同志 , 把马兰村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 非常惦念马兰的村民 。 ”
2003年的一次偶然 , 改变了邓小岚之后的生活 。
她和报社的老人们回马兰扫墓 , 刚巧碰到当地的少先队员也在扫墓 。
“我提议说给爷爷奶奶唱歌 , 但他们什么歌都不会唱 。 我心里挺难受的 。 后来我就想 , 我要有时间 , 一定教他们唱歌 。 ”
转过年来 , 她就兑现了承诺 。 每年拿出很多时间留在马兰村 , 在她父母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 , 教孩子们唱歌并学习乐器 。 从《二小放牛》到《欢乐颂》 , 从《团结就是力量》到《在那遥远的地方》 , 邓小岚始终相信 , 音乐教育会让孩子们受益终生 。 她说:“歌曲里头都是诗 , 是人类文化里最美、最精华的东西 。 学习音乐之后 , 孩子们的情感会发生变化 , 性格会变得开朗 。 ”她也坚信 , “如果有人教 , 农村的孩子一点不比城里的差” 。
“有一次我们到上海去参加一个国际青少年音乐夏令营 , 有很多国外的学生乐队 , 在音乐会的最后 , 大家一起唱《友谊地久天长》 。 小志愿者就过来说 , 如果你们不会英文 , 可以到最后跟大家一起唱中文的就可以 。 我说 , 我们会的 , 因为我教过他们唱 。 ”
“我就要给孩子们这样一个信心 , 让他们在任何场合都一点不怯场 。 ”邓小岚说出这句话的时候 , 眼神温暖又明亮 。
2006年 , 邓小岚在马兰小学成立了第一支小乐队 。 说起招募标准 , 她笑眯眯地说:“我的原则是孩子们喜欢 , 我能让他们感到音乐的快乐 , 那就来跟我学 。 ”
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 , 邓小岚还曾自费带着小乐队的成员们来到北京 , 天安门、鸟巢、水立方、动物园……她陪着孩子们几乎逛遍了整座城市 。 “我第一次带他们到我家里住 , 我爱人天天给他们熬粥、蒸米饭……不光要有一技之长 , 也想让他们有机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 ”
直到采访当天 , 她还清晰地记得大部分孩子的去向 。 “(小乐队第一批)6个小孩全都大学毕业了 , 都是学理工的 。 还有一个男孩子可能都该工作第二年了 , 他当年考的河南大学 。 当时我特别高兴 , 因为河南大学是我父亲毕业的学校 。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