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人滑|花滑众将的“花路”起点

灯光暗了 , 音乐换了 , 花样滑冰运动员的神情彻底放松下来 , 说说笑笑 , 玩玩闹闹 。 表演滑时间到了 。
这些日日与“冰”相伴的顶尖选手已对首都体育馆的冰场十分熟悉 。 从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那一天 , 到北京冬奥会闭幕前一天 , 花滑比赛贯穿其间 。 团体赛“打头” , 接着是男单、冰舞、女单、双人滑4个单项 , 他们在这块冰面留下了无数印记 。
选手平时走下冰场的出口已被装点一新 , 场边矗立起巨大的“2022”灯牌 , 连同一圈圈的拱门 , 铺就一条“花路” , 仿佛通向未来 。
站在起点 , 先要盘点 。 本届冬奥会花滑项目共产生5枚金牌 , 4块单项金牌都见证了新面孔的“加冕” 。
男单冠军、美国队选手陈巍 , 在平昌因出现重大失误仅列第5;女单冠军、俄罗斯奥委会队选手谢尔巴科娃 , 4年前还未升到成年组 。 经过一个冬奥周期的淬炼 , 他们已成为新一代领军者 。
冰舞、双人滑两项 , 都是上届冬奥会银牌得主“更上一层楼” 。 冰舞方面 , 法国组合帕帕达吉斯/西泽龙打破了由他们自己保持的总成绩最高分 , 强势夺冠 。 两位久经沙场的名宿说 , 整个职业生涯里从未如此迫切地想要获得哪块金牌 , “除了这一块” 。
双人滑方面 , 从以0.43分之差错失平昌冬奥会金牌 , 到此次以0.63分的微弱优势摘金 , 中国组合隋文静/韩聪跨过了鸿沟 。 他们曾饱受质疑和病痛折磨 , 个中艰辛难以言说 。
“感觉从一开始就已经没有路了 。 ”隋文静话锋一转 , “但没有路又怎样?创造一条路就好了 。 ”
这些新科冬奥冠军与同场竞技的一众好手 , 何尝不是为花滑运动开拓了“新路” 。 例如 , 继男子选手之后 , 女子选手开启“四周跳”时代 。 女单冠军谢尔巴科娃、亚军特鲁索娃 , 以及暂列第4的瓦利耶娃 , 在自由滑决赛中一共跳出9个“四周跳” 。
花滑比赛收官日斩获双人滑金牌的“隋韩组合”则以高难度“捻转四周”动作制胜 。 尽管他们的“捻转三周”成功率高达95% , 但“捻四比捻三多上两分多” , 而且 , “上难度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追求” 。
事实上 , 正是“隋韩组合”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 , 不仅让现场观赛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称赞“这是花样滑冰的荣耀” , 也让对手心服口服 。 当有人质疑裁判打分不公 , 俄罗斯功勋教练塔季扬娜·塔拉索娃挺身而出 , 表示“中国组合简直太杰出了” 。
诚然 , 本届冬奥会花滑赛场内外出现了一些问题 , 有选手因医学原因被迫退赛 , “兴奋剂事件”悬而未决 , 团体赛颁奖仪式遥遥无期 , 还有不合理的运动员选拔方式、部分外国媒体涉嫌种族歧视、外界对于国际滑联及现行评分体系的抨击等 , 都值得更多反思 。
好在 , 来自不同队伍的花滑选手在表演滑中走过“花路”、聚在一起 , 一会儿滑出“同心圆” , 一会儿又组成“奥运五环” , 生动诠释出北京冬奥会的口号“一起向未来” 。
无论是喜获胜利 , 还是一时失意 , 透过花滑众将的冬奥之行 , 这项运动及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也更为可期 。
比利时花滑女将昂德里克斯这次靠着众筹才来到北京 , 更加珍惜在首都体育馆的每一次练习和每一场比赛 。 墨西哥花滑小哥多诺万·卡里略同样操心着经费问题 , 来到北京后 , 他已盘算要在家乡建设一块符合冬奥会标准的专业冰场 。
积极展现东道主热情的中国男单选手金博洋 , 笑容阳光 , “心里不是滋味” 。 看到其他队伍源源不断涌现新人 , 他深感更有责任带动小朋友参与花滑 , 让后备力量尽快上来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