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奥”建设者田鸿涛:“在时代进步中实现人生价值”|北京冬奥会 | 田鸿涛
新华社北京2月11日电 正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进行的北京冬奥会冰壶赛事通过电视转播传到千家万户,远在黑龙江佳木斯的一对老人很关注这里的比赛。他们已经两年没见到儿子田鸿涛,但他们知道,儿子的努力就藏在这些美轮美奂的画面后面。
入夜,“冰立方”外壳时而如蓝色冰晶,时而似七彩魔方;场馆内,冰壶运动员的喊叫声此起彼伏,灯光、音乐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各个点位的奥林匹克转播公司工作人员用镜头将冬奥故事传向世界。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上图)“冰立方”外观。新华社采访人员梁金雄摄。(下图)2月7日,中国队选手凌智在冰壶混双循环赛中。新华社采访人员刘续摄
夺目和璀璨背后,是无数看不见的细节——赛场内每一处音响、每一盏灯光、每一个拍摄点位,直至隐藏在吊顶、墙板里的每一根电线,都由田鸿涛亲手布局。
“既要满足奥运转播服务商需求、让镜头充分展现‘冰立方’这个‘双奥’场馆的美,又要保证这些设施撤掉后不会对场馆造成任何损害,背后工作量很大。”眼前的田鸿涛戴着黑色棒球帽,说起技术细节眉飞色舞。他1999年便移居北京,但还是一口东北味儿。
文章插图
从2008到2022,北京成为世界首座“双奥之城”;“水立方”化身“冰立方”,成为可持续利用的“双奥”场馆;田鸿涛也从场馆电气工程师跨界成为转播服务经理,实现“双奥人”梦想。
2005年,“水立方”破土动工,彼时29岁的田鸿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应聘,顺利成为场馆电气工程师。他协同高校、科研院所设计出“水立方”外壳五万平方米景观照明系统,至今还在点亮冬奥之夜。
田鸿涛对“水立方”充满感情。“得知北京申办冬奥成功、‘水立方’要继续服务冬奥后,我就特别渴望再回到这里工作。”他说。
文章插图
2018年,在单位支持下,田鸿涛如愿投入“冰立方”场馆建设运营工作。时隔10多年,一切仍是那样亲切熟悉——没有多少人比他更了解这个场馆。
疫情之下,奥林匹克转播公司工作人员无法来这里展开场馆勘踏、拍摄点位布局等工作,这部分工作便要由田鸿涛负责完成。与说着西班牙语、希腊语的外籍工作人员每月一至两次视频沟通,再协调场馆各方工作人员落实转播方需求,对此前专注于技术工作的田鸿涛来说,是巨大挑战。
然而,通过在技术、语言等领域的不断学习,田鸿涛对这份跨界工作有了十足信心。
1月5日,寒夜,田鸿涛告别妻子和上小学的女儿,拉上行李箱,进入冬奥会闭环。即将实现“双奥”梦想,他踌躇满志。
进入闭环后,他无暇同家人通话,也顾不上好好睡觉,不断完善转播工作各项细节。看到要求严苛的奥林匹克转播公司工作人员对场馆工作表示满意,田鸿涛感到欣慰。
场馆方方面面的变化都让田鸿涛感受到14年间的巨大飞跃:有线网络被5G无线网络取代,科技管理模式代替了人力管理模式,可持续发展理念被不断付诸实践……
文章插图
2月11日,运动员们在比赛中。新华社采访人员刘续摄
此刻,田鸿涛更深刻地感受到自信。“自信心和科技承载力是成正比的。2008年的时候,我觉得我们更多是在学习、融合一些先进理念;现在,我可以很自信地向外籍工作人员提出技术性建议,引导他们的工作。”田鸿涛自豪地说,这一切都是基于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批评|恳请终止批评裁判,苏翊鸣们告诉你“努力永远不会骗人”
- 励美丽|永不凋谢的“绒耀之花”绽放冬奥赛场
- 钢架|红星探访|俯瞰“雪游龙”震撼之极,冬奥版“速度与激情”在此上演
- 男子|“冰丝带”首个世界纪录!瑞典选手夺得速度滑冰男子10000米金牌
- 银牌|“二刀流”平野步梦:两届银牌,终于圆梦
- 瑞典|“冰丝带”产生新世界纪录!瑞典名将刷新男子10000米世界纪录
- 冬奥会|“冰丝带”诞生北京冬奥会第一个世界纪录:速度滑冰男子10000米
- 中国|日本导演晒儿子画的冰墩墩 日本网友称“对冰墩墩一见钟情”
- 瑞典|“冰丝带”首个世界纪录!瑞典选手夺得速度滑冰男子10000米金牌
- 视觉|100万帧/秒!带你走进“时间显微镜”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