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媒体中心|长江日报记者探访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这里是“家”,也是“战场”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3日北京讯(特派采访人员张琳) 2月3日下午,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大约30个小时,采访人员终于赶到了距鸟巢不远的北京冬奥会主媒体(MMC)中心。在本届冬奥会近20天的时间里,这里将是全球媒体采访人员共同的“家”。同时,随着开幕式最后的倒计时,一场没有硝烟的新闻大战已经全面展开,而主媒体中心无疑将是这场“战争”的最重要的战场之一。
科技感满满,到处可见“科幻电影”
主媒体中心|长江日报记者探访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这里是“家”,也是“战场”
文章插图
主新闻中心大厅,冰墩墩、雪容融欢迎你。采访人员张琳 摄
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1月4日正式对全球媒体开放,与14年前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以及当时的主新闻中心、国际广播中心仅一路之隔。为体现“节俭办奥”的理念,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与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同期建设,北京冬奥会之后将继续服务城市民生,回归会展功能。
作为冬奥会北京赛区开工最晚、规模最大的新建项目,主媒体中心主体建筑呈现“鲲鹏展翅”的造型,东、南、北三侧立面由特殊幕墙单元体——“鸟窗”造型的金属及玻璃幕墙组成。2376块幕墙单元体连点成面,恰似一群轻盈的飞鸟,彰显了特殊的“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中国式意境和浪漫。
进入这座恢宏建筑之前,长江日报采访人员首先在门外的注册中心激活了身份卡和采访证。也就是从此时起,此次北京冬奥采访之旅算是正式开始。挂上采访人员证,采访人员第一次走进了主媒体中心。一进门,首先迎接客人到来的就是大厅天花板上悬挂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这两个体型巨大、憨态可掬的吉祥物搭配上玻璃幕墙内侧的雪花造型,冬奥会的氛围扑面而来。
主媒体中心|长江日报记者探访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这里是“家”,也是“战场”
文章插图
“满座”的新闻工作间。采访人员张琳 摄
“科技冬奥”是北京冬奥会的一大亮点。在主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不但运用了大量的环保和再生能源技术。整个场馆内也随处可见各种令人惊奇的机器人。刚进入一层大厅,采访人员就“遇到”一个智能机器人,正在对一层大厅清扫消毒,旁边不远处还有一个清扫地面卫生的机器人在忙个不停。
科技感满满,最让人称奇的是位于地下一层的媒体餐厅。据介绍,冬奥会期间,这里每天至少要接待5000~6000名媒体采访人员。为了解决他们吃饭这个大问题,主办方建造了一座充满高科技元素的餐厅。正如之前不少媒体报道中提到的那样,在这座餐厅进餐,场景“就像一部科幻电影”——多个档口都由机器人担当大厨。点单交费后,只需几分钟,就可以吃到味道相当不错的饭菜。据了解,机器人大厨会做六道菜。此外还可以下饺子、煮麻辣烫。采访人员到达当天,晚餐最受欢迎的一道菜叫“胡辣鸡块”。开餐不到30分钟就已经售罄。此外,机器人大厨还取代了服务员,菜炒好后,它会用超长的手臂(传送带)从天花板上将食物送到点餐者的面前。
人头攒动,冬奥会一触即发
主媒体中心|长江日报记者探访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这里是“家”,也是“战场”
文章插图
巴赫(左二)期待见证历史。 采访人员张琳 摄
据介绍,此次北京冬奥会创下了冬奥历史上最高的媒体配额,转播商、文字和摄影采访人员加起来一共是15000人。受到疫情影响,预计这一数字将在10000到11000之间。
当晚7时,国际奥委会在主媒体中心一层“立春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可容纳400人的大厅坐得满满当当。在发布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非常“感谢、感恩”中国人民在过去几年中为本届冬奥会做出的努力。而截至目前,大约已有2470名运动员和大部分媒体采访人员抵达北京。可以说,目前一切就绪,一届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即将揭幕。他说:“明晚,我们将与中国一道创造历史。”因为北京将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双奥”城市。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