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只有29集,但《超越》却是冰雪剧里信息量最大的

今晚 , 聚焦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发展的冬奥献礼剧《超越》 , 将在央视一套黄金档迎来收官 。
荧屏之内 , 由轮滑转短道速滑的陈冕(李庚希饰)践冰履炭、披荆斩棘 , 做好了征战2022北京冬奥会的准备;现实之中 , 北京也已快速进入“冬奥时间” , 9天之后 , 中国短道速滑队将在首个比赛日晚间 , 向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首金发起冲击 。
虽然只有29集,但《超越》却是冰雪剧里信息量最大的
文章图片
在这浓郁的冰雪运动氛围中看《超越》 , 总有一种手心捏着把汗的感觉 。 既为老一代短道速滑运动员坎坷的运动生涯 , 也为“北冰南展”中从零开始 , 少人才、缺场地的青岛队 , 还为一到赛前就发烧差点失去上场机会的陈冕 , 为在两种起跑姿势间左右为难的向北(陈美伊饰) , 甚至为被躁郁症围困的天才滑手方易飞(侯雯元饰)……
《超越》就是这么一部 , 宏观条线清晰 , 中观质感真实 , 微观信息量极大的剧 。 在写史、写实与戏剧性虚构的平衡中 , 主创们找到了一条冬奥献礼剧的新路 。
双时空:串起中国短道速滑发展小史
作为主题创作 , 《超越》拿到的题面是表现中国短道速滑运动的发展 , 但这简单一句话要化成故事 , 就实在是千头万绪了 。
就单从宏观的发展线条来看 。 如今的短道速滑队伍 , 是中国冬奥军团中的“王者之师” , 中国目前所获得的13枚冬奥金牌中 , 有10枚都来自于短道速滑 。 但放到中国40余年的冬奥征战历程上看 , 短道速滑并不是最先取得突破的那个 。 1992年和1994年 , 速度滑冰与花样滑冰都先于短道速滑 , 实现了冬奥奖牌的突破 。 直到1998年 , 李佳军在长野冬奥会上取得的男子短道速滑1000米的银牌 , 才开启了短道速滑的崛起之路 。
怎样才能把这个筚路蓝缕、后来居上的超越之旅表现出来?如何实现在其中映照时代背景、塑造鲜活人物、表现传承创新?《超越》别出心裁的“双时空”结构 , 从开播之初就备受赞誉 。
虽然只有29集,但《超越》却是冰雪剧里信息量最大的
文章图片
《超越》开篇便定了“花开并蒂 , 各表一枝”的调子 。
一枝往回探 , 从1989年黑龙江省短道速滑队刚成立的初创期开始写起 。 这一时空中 , 洋溢着的是老一代短道速滑人的精气神 。
队伍刚起步没有好苗子 , 教练吴庆红(马丽饰)就去野冰场上摆“有奖竞滑”的摊 , 从民间选手里大海捞针;为了提心气、练体能 , 运动员们在冰天雪地里穿着单衣在松花江边跑10公里 , 聚人成队;作为刚起步的单项 , 没有奖牌、成绩的老一代短道速滑人 , 还得面对来自其他队伍的轻视、资源分配的不均……
虽然只有29集,但《超越》却是冰雪剧里信息量最大的
文章图片
这一枝承担了重要的“写史”的功能 。
从1991年北京第一次申奥 , 到1992年短道速滑正式成为冬奥项目 , 再到1997年香港回归……一个个重大节点事件都被巧妙地穿插进了这一时空 。 进口电子产品的全国俏销 , 改革开放吹动的南下之风 , 90年代初冒着热气的东北城景……《超越》在复原时代风貌上也花费了大力气 。
但更值得一提的是 , 《超越》在这条线索上还努力进行了艺术探索 , 在历史与虚构间巧妙设置悬念 , 描出了不少跌宕起伏的意外之笔 。
比如 , 郑凯新(刘奕铁饰青年郑凯新)代表中国出征1998年重要国际赛事的情节单元 , 情绪铺垫非常充分 。 从队内预选赛中陈敬业(高至霆饰青年陈敬业)的让滑到集体观赛的氛围烘托 , 几乎已让观众相信 , 郑凯新就是历史上那个将拿到重要男子奖牌的人 。 但镜头一转 , 赛场上郑凯新采用的冒险过弯滑法 , 导致了严重失误 , 最终止步预赛 。 观众的惊愕与剧中陈敬业的失望同频共振 , 强烈的投入和共情便油然而生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