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苏炳添:能跑多久跑多久( 三 )


作出改变是件大事 , 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苏炳添 , 刚开始受聘于中国田径协会的美国科研型教练兰迪·亨廷顿给了他信心 。 亨廷顿做了一个简单的试验 , 他让苏炳添站好 , 然后走到身后 , 出其不意地猛一推 , 苏炳添下意识就迈出了右脚 , 这与他的起跑相反 , 起跑时 , 他是右脚在前 , 跑出的第一步是左脚 。
亨廷顿建议 , 改变起跑脚 , 重新建立一个技术节奏 , 既然身体最自然的反应是右脚先出 , 那么当枪声响时 , 自然的反应才最快速 , 最合理 。 2014年冬天 , 苏炳添到佛罗里达冬训 , 在美国教练的帮助下 , 改变起跑脚 , 适应新节奏下的起跑、衔接、途中跑、冲刺 , 将“一飞冲天”改为一段一段合理分配力量 , 尽可能将最佳状态保持在后半程 。
就像习惯右手吃饭的人突然换到左手 , 难处可想而知 。 为了把新的节奏刻在脑子中 , 印到肌肉里 , 他无时无刻不在琢磨 , 走路时模仿起跑蹬伸的动作 , 睡觉前在大脑中演练白天训练的技术 , 一步、两步……想得太多 , 有时候做梦都在跑 , 早上起来累得不行 , 因为“训练”了一晚上 。
教练估计苏炳添改变十几年的习惯、适应新节奏需要一至两年 , 他用了7个月 。 2015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 , 苏炳添在百米决赛中以9秒99一战成名 , 成为历史上首位跑进10秒以内的黄种人 , 也创造了新的全国纪录 。 那一晚 , 极少播报体育新闻的《新闻联播》用时1分45秒高规格播报这一体育事件 。
3个月后 , 他在北京世锦赛上再次跑出这个成绩 , 成为首个跻身世锦赛百米决赛的亚洲人 , 并和队友一起摘得4×100米接力银牌 , 创造了亚洲运动员在田径集体项目上获得的世界最好名次 。
这次改变带给苏炳添的不仅是突破瓶颈 , 还有理念上质的转变 , 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短跑这项运动:仅有优秀的起跑 , 一听到枪声就玩命向前冲 , 无法成为世界顶尖 , 只有辅助以科学的技术和节奏 , 才有可能达到更高境界 。
赛场唯一“80后”
亚洲短跑选手有个不成文的“28岁定律” , 28岁被认为是一个无形的顶点 , 由盛转衰 , 苏炳添的很多师兄弟选择在这个年龄退役 。 2017年 , 28岁的苏炳添结婚成家 , 他也递交了退役申请 , 人事关系转到暨南大学 。 有领导劝他 , “很多人退役是为了趁年轻找工作 , 工作你已经有了 , 不如继续跑 。 ”
苏炳添自己也觉得还可以跑 。 在他眼中 , 跑步已经不光是身体的竞技 , 更多在于技术层面的问题 , 并不是到了某个年龄就跑不动 , 而是看想不想跑 。 后来他在自己的论文中写道 , “通过科学化的训练和保障可以让大龄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 。 ”
这一年 , 从暨南大学借调到国家队的苏炳添 , 正式成为兰迪·亨廷顿的弟子 。 亨廷顿团队中 , 有世界顶尖的康复师、体能师、医生、营养师以及生物力学专家 , 一接手苏炳添的训练 ,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 , 就是参照“冠军模型”对苏炳添的体能和技术状况进行全面诊断和分析 , 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 。 例如 , 帮助他改变跑动过程中的摆臂动作和脚掌落地后的发力方式 。
日常训练中 , 亨廷顿会根据训练前评测结果和运动员的主观感受 , 确定当天的速度、耐力、爆发力等一系列训练的负荷量度 , 避免运动员发生损伤和过度训练 。 科研仪器设备也帮了大忙 , 亨廷顿给手下的运动员做3D模型 , 将他们的跑动姿势输入电脑 , 对比最科学的模型跑动姿势 , 来发现他们每个跑动瞬间不科学的地方 , 甚至还对运动员的睡眠进行监控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