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武汉打码头的故事:宝庆帮三箭五步定天下!终获汉江摇钱树

理发匠裸脚穿上烧红的铁靴,艰难地在府衙大堂“煎熬”,梦幻般行了五步,慷慨赴死,只为汉口汉水边的宝庆码头不至丢失——打码头是从汉正街这里开始的。
武汉,因长江,横跨东西;因汉水,连通南北;因两江交汇,而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因水陆四通八达,而成为九省通衢。

码头|武汉打码头的故事:宝庆帮三箭五步定天下!终获汉江摇钱树
文章插图

明朝万历年间,汉口就因其水运条件便利和能停泊大吨位盐船,被定为湖广和附近邻省漕粮交兑和“楚商行盐”总口岸。淮盐和漕粮是朝廷税收的主要来源,数额巨大的漕粮交兑和淮盐转运,使得汉口码头的活力长盛不衰,也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漕粮交兑和淮盐的转运并由此带来的衍生链,使得汉口渐渐发展成为了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汉口即成为中部地区集散商货的著名码头。
沿汉水,各码头按功能划分,分别有:石码头、煤码头、盐码头、菜码头、鱼码头、水果码头、渣滓码头和粪码头等。湖南、江西、四川、下江(浙江、江苏)商人、徽商(安徽)来汉进行贸易的商船,均有停泊的码头。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汉水两岸所停泊的船只通常在二万艘上下,一派繁忙景象。有人用诗句描写当时汉口码头的繁荣:“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
码头帮派火并
所谓“打码头”,就是由于码头的重要,围绕着码头的归属,汉口汉正街早期先民、移民为此展开了一系列大大小小、惊心动魄的三三两两的单打或群体殴斗。通俗一点说,就是来汉口谋生的先民特别是商人、船民们,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在这竞争激烈的市场里,用各种手段主要是通过拳脚武力保留有自己乡族、行帮的一席之地,而不至因他人或帮会的侵入而使得码头丢失。尽管是带有封建色彩,但从中可见当时在汉口谋生的艰难不易,同时,也表现出武汉先民、移民性格中刚毅强悍的一面。
汉水改道形成汉正街
早年汉正街
史料记载,明代以前,汉水由龟山南麓汇入长江,汉口是与汉阳连在一起的。那时,汉口还是片沼泽湿地,荒滩芦洲。明成化年间,长江上游和汉水流域连续下雨达十多天,暴雨成灾,江水河水暴涨,恶浪滔天,奔腾呼啸。原来的汉水出口处“挡不住”狂躁的河水,不得已,只好改道。湍急的河水在龟山北麓冲掘开一道新出口,一夜间,汉水改道,河水由龟山以北流进万里长江。汉水的改道,从而导致汉口与汉阳分开。
汉水与长江交汇的地方,自然形成了优良港湾。一批又一批湖广省内居民和外地商人、船民被此吸引,纷纷来此处建房造屋,于是此地就形成了市场。明嘉靖21年(1542年),汉口汉水岸边的居民区自然连成一线,成为汉水北岸的主要街市,始名“正街”,这就是最早的汉正街。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官府又在此地设立汉口巡检司,汉正街因而成为汉口镇的"官街"。
汉正街历来就是"导财运货,贸迁有无""万商云集,商品争流"的黄金地段,这里不仅是商品的集散地,也是八方商贾贸易、居聚之地。明清的淮盐主要由俗称“徽商”的安徽商人把控操持,因此,汉正街的商人中“徽商”占了相当大的部分,此外湖南帮、山西帮、河南帮、下江帮(江苏浙江一带)、江西帮、四川帮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在汉正街,也都是各占其所,在集市上、在码头边,在居所里,多可见其忙碌和闲暇的身影。"瓦屋竹楼千万户,本乡人少异乡多"这诗句很形象地描写了当时汉正街的情景。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