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理念( 二 )


以仁、义、礼、智等德性为人性,无此“非人也”,而善性并非自然具足,“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这就提出“做人”的问题 。人生的第一要务是修养心性,提升自己,摆脱禽兽境界,堂堂正正做人 。由此而给“修身为本”的核心价值和道德传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天人合一,尽心知性即可知天,人的修养立身无需外求于天,一切立足于反求诸己 。由此,中国文化中没有人间和天国两个世界的分别,只有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 。中国人不追求死后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而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在人间、在历史中的不朽 。生和死是统一的生命过程 。死是生的继续 。人的物质生命是短暂的,人死后,躯体腐烂,物质生活方面的一切失去意义;而人的精神生命则可以长留人间,在历史发展中永垂不朽 。不朽不在于生前物质生活之所得,而在于立德、立功、立言之“虽久不废” 。所以,“未知生,焉知死”?由此,中国的圣人和普通人人性是共同的,“尧舜与人同”,“人皆可以为尧舜” 。
尽心知性,居仁由义,同时就是事天立命 。尽心知性一方面是反求诸己,诚意正心,是自主的修养;另一方面又是事天立命,循命而行,是必然和应然的使命 。由内言,是修养心性,由外言,是事天立命 。所以中国人又讲“畏天命”,讲“天理”,把“天理良心”合提 。尽心知性和事天立命合一,人生和天命合一,道德良心的自我约束和对天命的敬畏合一 。
人性沟通天人,人道天道合一 。人道本于性,即本于天道 。所以“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
所以,孟子“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为人性”和“尽心知性知天,天道人道合一”这两点思想,实为儒学的重要基石 。对其深刻内涵和意义,需要作深入研究及创造性的阐述和发展 。(作者:钱逊,单位: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
【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