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一年 雍正十一年的一件小事( 二 )


1、保全儿子的同时,还能保全自己 【雍正十一年 雍正十一年的一件小事】久在御前任职的张廷玉,自然非常清楚雍正皇帝的好恶,雍正皇帝素来不喜科举出身的“正途官员”,对于“师生同年联络,寻私灭公”的结党行为更是深恶痛绝 。张若霭身为内阁首辅、军机首席张廷玉之子,原本就在读书人中间拥有巨大影响和地位,如果再高中“探花”,自然就会成为同年官员中的领袖 。如此一来,等待张若霭,甚至张廷玉的就很可能是结党营私的巨大罪过 。
2、磨练张若霭 正如张廷玉所言,“若君恩祖德 。佑庇臣子 。留其福分 。以为将来上进之阶,更为美事” 。拥有此等显赫背景的张若霭,又拥有此等荣耀,自然会生出骄纵、高傲之心,这必将严重影响其以后的仕途升迁,甚至会因此犯错、获罪 。张廷玉此举无疑是给张若霭的敲打和警示,让其继续保持谦恭好学之心,于仕途脚踏实地的耕耘 。
张若霭后来礼部尚书,袭封伯爵,也用事实证明了张廷玉此举的英明 。
张若霭画作(节选)
3、打消皇帝猜忌,赢得美名 雍正皇帝对于张廷玉的信任和倚重,自然不必多说,但其毕竟是汉臣,毕竟久润官场,门生故吏遍及天下,也必然会引得雍正皇帝的忌惮和提防 。对于雍正皇帝而言,他更希望张廷玉一门皆为登徒浪子、纨绔子弟,而不是勤勉好学、科举高中的才干之臣 。张若霭的“探花”功名,虽然能让雍正皇帝极大的安抚和拉拢张廷玉,但也必然会为张氏一门朝堂势力的坐大,添砖加瓦 。
也就是说,张廷玉拿不准雍正皇帝此举到底是对张廷玉的恩宠,还是对其的试探 。再加上张廷玉在朝中的超然地位,他的儿子要不要这个虚名,根本就无关紧要 。所以,与其要一个虚名,还不如大度让贤,落得美名的同时还能打消雍正皇帝的猜忌、减少政敌的攻击可能,何乐而不为 。
雍正皇帝剧照
后记 所谓“伴君如伴虎”,在“扬满抑汉”的清朝时候,汉臣想要得到皇帝的绝对信任和倚重,本就不是易事,更别提像张廷玉一样能落得“配享太庙”的殊荣 。在张廷玉长达半个世纪的仕途生涯中,一直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再加上其无人能及的官场智慧、保全手段,能得雍正皇帝“我和你义固君臣,情同密友 。如今相隔月余,未免每每思念”的评价,也属情理之中 。
但在乾隆皇帝登基后,这位三朝老臣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官场生存之道,“子弟宾客,竟成朋党之势”,差点落得晚节不保、身败名裂的悲惨境地 。

参考文献:《清实录·世宗实录》、《清史稿·列传七十五》、《张廷玉年谱》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