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深入民间十二载 津沽秧歌放异彩

拥有600余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天津民间舞蹈 , 如今被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的王鸿昀团队在长达12年的持续挖掘与研究后 , 以一台“津沽秧歌——天津民间舞蹈专场晚会”的形式搬上舞台 。 该晚会内容涵盖天津民俗、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 , 融汇了津味传统文化元素 , 再现了天津民间舞蹈传统风貌 , 极大地保留了天津民间舞蹈的精神内涵 。 昨天王鸿昀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津沽秧歌”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更多人认识天津民间舞蹈 。
盘活民间舞蹈
舞台上 , “棒”呼三两“丑角儿” , “武公子”“文公子”“渔翁”纷至沓来 , “宝辇”“飞镲”“太平鼓”压轴上演……昨晚的演出中 , 原生态舞蹈中的典型角色活灵活现 , 来自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的学生们将天津百姓诙谐幽默、乐观豁达的人情外化为舞蹈语言 , 复现天津民间舞蹈原生态 。
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策划人王鸿昀表示:“很多人觉得传统的舞蹈老套、没有新意 , 但是我恰恰觉得这样的艺术坚守给我们提供了源头活水 。 ”在“津沽秧歌”的原创作品中 , 团队力求最大限度保留传统 , 用贴近现代的舞蹈语言 , 把这些最有价值的、传统的东西展示给年轻人 , 让观众发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
提及“津沽秧歌”一路走来遇到的心路历程 , 王鸿昀表示:“2009年开始 , 我们慢慢摸索 , 观看一些民间舞蹈的视频 。 2013年 , 我们推出第一台展现民间舞蹈的津沽风情专场晚会 。 那个时候我们的舞蹈语言创作还不成熟 , 只是尝试性地用少量天津民间舞蹈语汇来表现天津的人、事以及天津的文化 。 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 也让我有所思考 , 那就是我们的舞蹈语言还要更加深入 , 必须得深入到民间老会中去 , 把他们的东西学过来之后再创作 。 ”
地毯式挖掘研究
王鸿昀坦言 , 最开始和民间老会接触时难度不小 。 “2013年之后我们开始对老会进行地毯式挖掘研究 。 这些老会的联系方式不好获得 , 有的就留给我们一个电话 , 有的连电话都没有 。 我和学生们就打听他们什么时间、在哪里举办活动 , 直接去现场 , 看他们演出 , 和他们交流 。 最开始 , 他们不愿与我们接触 , 说‘你们把我们的东西学走了 , 我们干嘛去’ 。 后来我们彼此慢慢熟悉、互相了解 , 这些老会传承人也转变了态度 , 越来越支持我们了 。 ”
飞镲传承人赵满宗说:“我去学校教飞镲是自愿的 , 没有报酬 。 我们现在就想把飞镲艺术传承下去 , 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 ”
王鸿昀说 , 她们从老会那里学习原生态的东西 , 找出能够代表他们舞种风格的动律进行强化 , 然后再将这个动律纳入课堂进行编排组合 , 用组合的动作提取出来 , 进行二度创作 , 最终以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呈现出来——这就是她们的创作过程 。
跳舞是文化的事
从2011年起就跟随王鸿昀进行民间舞蹈研究的栗烨 , 曾经是王鸿昀的学生 , 如今是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老师、津沽秧歌民间舞蹈专场晚会的总导演 , 也是“津沽秧歌”一路走来的亲历者 。 栗烨说:“我最开始对天津民间舞并不在乎 , 甚至有些排斥 , 但后来跟着大伙儿进行田野采风 , 在这个奇妙的过程中 , 我逐渐被它新鲜的风格特征和浓厚的文化属性感染 , 真正理解了‘跳舞不仅仅是胳膊腿儿的事 , 更是文化的事’ 。 ”王鸿昀说 , 像栗烨这样的年轻人有很多 , 做“津沽秧歌”的最大成就是让大家改变对天津民间舞蹈的看法 。
本次晚会上 , 《漕运歌》《扑蝶记》《雷公》等就是栗烨这几年采风后参与完成的原创作品 。 栗烨说:“民间舞有其自身魅力 , 老会在表演中有一种能感染人的魔力 。 尤其是看到民间舞蹈和自己的创作思维结合 , 觉得非常有价值 。 虽然创作周期长 , 也面临很多困难 , 但我还是觉得参与其中很自豪 , 也很有成就感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