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撤销的县


建国后更名的关中八县 建国后撤销的县

文章插图
1964年9月9日,陕西省发表了《为减轻群众和儿童学习使用文字时的负担,我省14个生僻地名改为常用字》一文,并正式对14个城县更名 。
其实在这之前,新中国成立后已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更改地名运动 。
1951年,当时的政务院(国务院)下发文件,要求清理 “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地名 。随后,相当数量被认为具有歧视性质的地名被更改,比如迪化更名为乌鲁木齐;归绥更名为呼和浩特;镇南关更名为睦南关,后又改名为友谊关 。凡是含有 “绥”、“化”、“平”、“镇”、“宣”这类彰显封建王权,华夏为尊字眼的地名,都被改了 。这次改名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具体到某些地名,有没有改的必要,还是值得商榷的 。
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出台,又有大批地名随之更改 。这一时期,黑龙江的铁骊县改名铁力县;江西省的雩都县更名于都县;虔南县更名全南县等等 。因为当时汉字简化是作为“汉字拼音化”的一种过度,就在更名问题上没有过多地考虑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问题 。
1964年,郭沫若写了一篇名叫《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的文章,文中提到,日本在汉字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而我国作为汉字起源国,绝对不能落后,而从城市改名开始,让更多人认识到汉字简化的重要性,势在必行 。
郭沫若
同年,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大省,率先表态对省内拥有千年历史的县城古镇进行改名 。
而这些被改名的县,关中就占了八个:鄠县更名为户县;盩厔更名为周至县;邠县更名为彬县;醴泉更名为礼泉县;栒邑更名为旬邑县;汧阳更名为千阳县;郿县更名为眉县;郃阳更名为合阳县 。今天我们就说说这八个县的前世今生 。
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户县(今鄠邑区)是夏朝的属国有扈氏国的领地 。夏代时国家常以氏族名称作为国名 。“有扈氏”为“扈国”,也是户县地名的由来 。
鄠县
西汉初年,设置鄠县,属于右扶风管辖 。从汉初置县到1964年更名,辖地多有变迁,但两千多年来从未改变过名称 。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了盩厔县,治所设在今天周至县终南镇,属右扶风 。
盩厔是周旋、折旋之意的假借字,曲折之意是它的引申义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县名” 。盩厔(周至)县名沿用2000余年,是陕西省最悠久的县名之一 。
1964年国务院颁布的《简化汉字总表·附表》规定,盩厔县改为周至县 。
彬县(今彬州市)最早是秦时在此地设置漆县,直至后秦时漆县废止 。到了西魏时期,又设置了豳州 。唐时因“豳”、“幽”两个字容易混淆,改“豳”为“邠” 。至此,邠州的名字正式出现在历史中,历史上邠州的管辖区域经常变化,但是名称一直延续到建国后改名 。
礼泉原名醴泉,作为县名始于隋代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县境内有醴泉,泉水味如醴而改名为醴泉县 。(又一说因有醴泉宫而得名)
在隋朝之前,西周时名焦获,其地理位置在京畿之内,是周王朝京城北边的边防重地 。秦代,因县城位于泾水出山之口,故名谷口县,辖区为今礼泉县地 。之后礼泉县地经历过谷喙县、云阳县、美阳县、好畴县、宁夷县、甘泉县、新畴县等名称,直到隋代改宁夷县为醴泉县 。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分其地(醴泉县)设立温秀县 。《陕西名胜志》说:“温宿岭在其处,汉温宿国人内附,牧饮于此,唐初置温秀县,以之名矣 。”其后,又把醴泉县撤销,辖地并入温秀县 。贞观元年(627年),撤销温秀县 。贞观十年(636年)在九嵕山营建昭陵,分云阳、咸阳2县地,复设醴泉县,属雍州 。之后再未改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