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遗忘的传统节日 被忽视的传统节日


一个被遗忘的传统节日 被忽视的传统节日

文章插图
作者:王永平
本文来自公众号:燕园1981卌年回眸 《》


晦日,又称“晦节”,是一个久已为人们所遗忘的古老传统节日 。农历每月有大、小月,俗称大、小尽,大尽三十日,小尽二十九日,晦日则为“月尽”,即每月的最后一天 。《说文解字》曰:“晦,月尽也 。”正月的最后一天作为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晦日,特别受到古人的重视,称为“初晦”,设为节日 。
一、时俗重初晦
“晦”,有昏暗不明之意 。农历每月月末月亮隐没不显,故称“晦日” 。《释名·释天》曰:“晦,月尽之名也 。晦,灰也,火死为灰,月光尽似之也 。”《幼学琼林·岁时》也曰:“月光都尽谓之晦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的历法中就形成了以月相变化来记时的固定模式,这就是晦、朔、弦、望观念的出现 。《左传·成公十六年》载:“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 。”西晋杜预注曰:“晦,月终 。”唐人孔颖达疏曰:“晦是月终 。”可见晦日就是指每月的最后一天 。这时的晦日已经开始出现禁忌,白居易《白氏六贴》曰:“阵(古通‘陈’)不违晦,以犯天忌,故战车避晦日也 。”今人杨伯峻也认为:“此日为月终,古代迷信,月终不宜布阵作战 。”
魏晋时,围绕着晦日开始出现一些传说 。如传说中象征祥瑞的一种仙草“蓂荚”,月初生,月晦落尽 。据《帝王世纪》载:“尧时,有草夹阶而生,每月朔生一荚,月半则生十五荚 。自十六日一荚落,至月晦而尽彫 。月小尽则余一荚,厌而不落 。尧视之为历 。唯盛德之君,应和气而生,以为瑞草,名曰蓂荚,一名历荚,一名仙茆 。”这种仙草从每月初一至十五,日结一荚;从十六至月终,日落一荚 。所以从荚数多少,可以知道是何日 。这个传说在后世的影响很大,后代诗人题咏晦日的诗作多引此典故 。又如东晋时人卢喜《安天论》说:“俗传月中仙桂树,月初则生,月晦则尽也 。”这就是神话传说中的“月桂”,后亦借指月亮 。
正月晦日为节大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卷1中说:“月晦之初年,时俗以为节 。”隋朝人杜公瞻注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曰:“每月皆有弦、望、晦、朔,以正月为初年,时俗重以为节也 。”晦日为节,逐渐发展出聚饮、泛舟、湔裳、送穷之俗,寄托了古人祛邪、避灾、祈福等美好愿望 。
晦日聚饮、泛舟之俗,在南北朝时即已流行 。《岁时记》载:“元日至于月晦,并为酺聚饮食 。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 。”看来至晚从南朝开始,正月里从元日到晦日,就有聚饮、划船或到水边宴乐的习俗 。
北朝也有此俗,但主要是在晦日进行 。《魏书·裴粲传》载:“前废帝初,征为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复为中书令 。后正月晦,帝出临洛滨,粲起于御前再拜曰:‘今年还节美,圣驾出游,臣幸参陪从,豫奉燕乐,不胜忻戴,敢上寿酒 。’”同书《尔朱世隆传》也载:“此年正月晦日,令、仆并不上省,西门不开 。忽有河内太守田怗家奴告省门亭长云:‘今旦为令王借车牛一乘,终日于洛滨游观 。至晚,王还省,将军出东掖门,始觉车上无褥,请为记识 。’时世隆封王,故呼为令王 。亭长以令、仆不上,西门不开,无车入省,兼无车迹……具以此对 。世隆怅然,意以为恶 。未几见诛 。”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北魏末年,时为前废帝普泰二年(532年)正月晦日 。此后,北齐延袭北魏旧俗,著于礼典,据《隋书·礼仪志》载:“后齐,正月晦日,中书舍人奏祓除 。”又曰:“后齐……正晦泛舟,则皇帝乘舆,鼓吹至行殿 。升御坐,乘版舆,以与王公登舟,置酒 。非预泛者,坐于便幕 。”北齐宫中的此项制度,正是民间习俗的礼仪化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