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飞地石槽沟村:一平方公里袖珍村的生活越来越好,有人慕名来拍照


河南飞地石槽沟村:一平方公里袖珍村的生活越来越好,有人慕名来拍照

文章插图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张成杰
翻开中国地图,目光锁定在湖北省和河南省的交界处,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白浪镇腹地,能看到一小块形状酷似“飞毯”的村落,它就是河南的省级“飞地”石槽沟村 。
石槽沟村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白浪镇腹地 受访者 供图
石槽沟村总人口326人,山林土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在行政上隶属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 。村子像神话中的飞毯一样越过河南与湖北的交界线数公里,孤零零地“飞”到了湖北省白浪镇的心脏,东临东沟村,西临寺沟村,南临杨沟村,北临会沟村,四周被湖北的村落团团围住 。
“可以这么说,我们走的是湖北路,娶的是湖北老婆,吃的是湖北水,用的是湖北电,和湖北的邻里们相处的也非常融洽,但我们是河南人 。”今年54岁的贾新志是土生土长的石槽沟人,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操着一口浓郁河南方言的他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坦言,早都习惯了,感觉没什么特别的,该干嘛干嘛,就是过日子嘛 。
由于“飞地”的特殊性,这个面积仅1平方公里的袖珍村常年被广泛关注 。
近年来,通过产业扶贫、转移就业以及政策扶持等一系列措施,石槽沟村于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 。如今,家家盖了小洋楼,全村70余户,小轿车将近50余辆,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
但如果将其视为河南省的对外“窗口”,石槽沟村在发展中尚有很多题等待破解 。“现在大家过日子没啥问题,但作为‘飞地’村,关注度很高,某方面也是我们河南省的形象,肯定希望更好 。周边都开始搞旅游了,其实我们村也有溶洞啥的,但都没开发出来 。”贾新志遗憾地表示,很多外地人会专门慕名过来转转,但村里没东西,人家看几眼就走了,连饭都不吃 。
在他看来,如何发掘利用好“飞地”资源,石槽沟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石槽沟村示意图 受访者 供图
“飞地”缘起故事多
“由于村子所在地原是一条又窄又深的荒沟,形如马厩石槽,得名石槽沟 。”石槽沟村村名的来源被当地村民广泛认可 。
但“飞地”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为何河南的村庄会出现在湖北?对于“飞地”的形成原因众说纷纭,直至今日仍未发现确切文字记载 。
《十堰晚报》曾报道,相传很早以前,附近寺庙住着一帮武功高强、胡作非为的和尚,当地百姓深受其苦 。石槽沟那时属于湖北郧县管辖,百姓屡向郧县政府报告,希望铲除这帮为非作歹之徒,而郧县政府因离该地实在太远,经过长途跋涉的军队赶到时,和尚们早已逃跑,可等军队撤退后,那帮和尚又回来继续为非作歹骚扰百姓 。
后来,朝中官员临时将管辖大权交给河南 。当时的荆紫关镇是商业繁华之地,驻军迅速行动将和尚一网打尽,居民从此安居乐业 。随后,湖北方面为答谢河南方面的鼎力相助,便把这块地转让给荆紫关镇管辖 。
贾新志告诉澎湃新闻,还有另一种说法:很多年前,湖北地主将女儿嫁到了河南,并割让土地(石槽沟村)当陪嫁,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如今的河南“飞地” 。
此外,提到石槽沟村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贾”姓,石槽沟村80%的村民都姓贾 。上述媒体也对这段历史有所提及:据传数百年前,贾王两家本是山西洪洞县人,明初移民潮迁移到河南内乡县师岗,因当地生活条件不太好,一王姓年轻人和一贾姓年轻人带着妻子,偷偷搬到石槽沟村附近定居,石槽沟村由荒沟逐渐开始有人烟 。
贾王两家在此究竟生活了多少代已无从考证,但贾家还留有一些物证证明他们确实在这里生活了很久 。在石槽沟村村民贾文财家,至今还留有一块祖传下来的横匾,上题“慈辉永年”四个大字,落款是道光23年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