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的特点及发展历史 行书的发展史和特点


行书的特点及发展历史 行书的发展史和特点

文章插图


行书是介于楷体与草体之间的字体,其特点是点画结构趋近楷书,而使转兼有草书书写流畅风格的一种书写文体,相传为汉代学者刘德升发明的 。有学者形象地把写草书比喻为如人奔跑,行书为人行走,楷书为人站立 。故行书兼有清晰易辨和便捷两大特点,因其笔法流畅有如行云流水,人称之为行书 。


关于行书,张怀瓘《书议》道: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返圆,在乎季孟之间 。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说明行书有博大包容性、变通性,以楷为本,揉入草法,化繁为简,书写方便,速度提升,字势连绵,点画萦带,活泼至极 。
行书产生于东汉晚年,至魏晋才日渐成熟定型 。魏晋离乱时代,一部分士大夫外寄情于山水,内寄情于书画弥补心灵的缺失,其代表人物为王羲之等王氏书家群体 。王羲之,创造了俊逸秀美典雅的新行书体,如兰亭序等,娟美清秀,笔法特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作品很多,丧乱帖、快雪时晴贴,成为后人重要临摹范本,也奠定王的"书圣"基础 。
王羲之,今山东临沂人,后迁浙江绍兴,官至右将军,又称王右军 。王羲之改进了质朴无华的汉魏旧体,行楷草书造诣极深,尤其是"兰亭序"(冯承素摹本),是王酒后用茧纸鼠须笔即兴而书 。结字错落,开合驰张,起收合度,意态生动,达到难以企及程度,对行书影响最大,被学者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雍容古雅,圆浑妍媚,厚实生动,被乾隆评为"天下无双,古今鲜对”,此帖与王羲之的"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并称"三希" 。
《集王圣教序》,是唐代僧人书家怀仁集摹王羲之字而成,又刻成碑文流传至今,尤以宋拓本为最多 。《圣教序》虽为集字而成,但却最得王羲之行书之妙,呼应自然,变幻无穷,典雅简静,偶或加杂楷草,是影响最广、最深的研习王羲之,研习行书的经典法帖
隋唐是中国书法的高潮时期,欧阳洵、颜真卿、虞世南、褚遂良、孙过庭、柳公权、陆柬之、怀素、李世民等一批优秀书家涌现 。隋唐时行书受楷书影响很大,象欧阳洵、陆柬之等 。至太宗李世民,一改原风格,行书入碑,突出了牵丝映带 。至颜真卿,有作品《祭侄文稿》、《争座位稿》,草情酣畅淋漓,文墨双美 。
《仲尼梦奠帖》为初唐四大家、楷书四大家之首欧阳洵的行书力作 。该帖用墨淡雅,书写极快,转折自如,映带清晰,晋人之风发扬淋漓尽致 。陆柬之写陆机《文赋》,结字恭正严谨,骨气秀润,布局疏朗,非常优美 。颜真卿《祭侄文稿》,为安史之乱死亡的侄儿书写的祭文 。其风格吸收了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藏锋收笔,浑朴苍穆,宽绰自然,形散而神敛,纵横奔逸,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
至晚唐柳公权,有代表作《蒙诏帖》 。柳的书作,上追魏晋,又受初唐尤其是颜真卿诸家影响,追求晋人遒媚与唐人雄浑,形成了刚柔兼备,大小结合,随手变格,豪迈流畅,瘦硬刚健的"柳休″ 。
到了宋代,重文轻武,形成尚意文风,苏黄米蔡应时而生,蔡襄浑厚整饬,苏轼气韵妍妙,黄庭坚奇崛纵横,米芾的刷字和恣意
元代,赵孟頫倡导全面回归魏晋,行行书严谨之风,建行书规范之法,深得王右军堂奥,《前后赤壁赋》是代表作
明清文化呈多元发展,书法现百花齐放态势 。文征明、唐寅、董其昌、傅山、八大山人、王铎、何绍基、祝允明,或端庄有度,或秀润典雅,或纵横奔腾,或金石碑刻融入帖碑结合,浪漫主义风行,开一代先河 。
当今学习行书,应牢牢遵循古法为上的原则,最好先从《圣教序》、《兰亭序》起步,而后再是苏黄米蔡,明清诸家,做到"察之者精深,拟之者贵似”,眼到心到手到,心手合一,专一家,融多家,则行书必能烂熟于心,心领神会,久之,必成大家 。
附:常用精典法帖目录(取自网络)
【行书的特点及发展历史 行书的发展史和特点】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