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试论散落民间古代书画鉴定的方法体系——印鉴比对


14 试论散落民间古代书画鉴定的方法体系——印鉴比对

文章插图
从今天开始,进入鉴真环节 。
【14 试论散落民间古代书画鉴定的方法体系——印鉴比对】如果一幅字画,无前述之明显弊病(初筛),又为可喜爱的作家作品,则可开始做印鉴比对工程 。
我国现存国有博物馆的书画藏品,大多为建国初期三大鉴定专家鉴定:启功、徐邦达、谢稚柳 。三位对于收藏印鉴的态度有明显的不同 。启功因金石学功底浑厚,在鉴定中有意无意经常使用金石学知识作为辅助,也有靠书画演变史和材质来鉴定的案例 。徐老更侧重书画作者本身的书写风格(笔性说),对于材质等,认为不能作为铁据 。谢老更看重考据学 。笔者认为,书画演变史,乃是客观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们不由人的意志转移,金石学就是对古代刻石(铭文)演变规律的研究 。而对于一些非田野考古所得的金石铭文,金石学史学者往往也自觉使用书史的演变规律来推断年代及出土地点 。而纸绢等材质的老化现象更不随人的意志转移 。这三样的研究成果都可作为鉴定的依据,且相对于纯粹眼学的“笔性”说,更客观一些,且最大程度上排除了书画家终身求变的不可控性、以及鉴定者个人艺术修养未达或对某作家了解程度有限等主观干扰因素 。惜启功先生未能在学术上形成一套完整详尽的、系统化的鉴定方法论,因此笔者尝试着往这个方向上补全 。
印鉴比对,应当作为鉴真工程的重中之重,基于如下几个原因:(1)历代收藏家盖印,则说明有历代藏家已经做过鉴定工作,认为确真(此情况在明清或有一些例外,有些宋仿唐,或元仿宋的宫廷及大师仿作,后世藏家也宝之,并且在扣印时不一定评论真伪,需要结合其他方面看,以后另说);(2)历代收藏家的印鉴,有据可查,建国以来经过大量鉴定专家之手,虽然印鉴书存在数据库不全,部分印章模糊不清,少量印章笔者有存疑的情况,但绝大部分印鉴还是可以作为标准版拿来权衡手中检材的,我们可以挑选其中公认无误的部分作为重点使用对象;(3)印鉴比对是司法鉴定也采用的方法,一来可以较大限度排除眼学的非客观因素,二来可以作为鉴真的证据留存;(4)不同时期的印泥存在不同的老化痕迹,可以据此判断是否为后世伪作(以后另说) 。
今天以一幅草书法帖,先说印鉴比对的几个步骤 。
此帖为北宋徽宗法帖,一套共六条手卷,合计141枚印鉴(含历代帝王9人),本文仅选取其中的北宋徽宗“宣和中秘”印、清乾隆“鉴古”印两枚举例,后附主要收藏家的部分印鉴图片作为参考 。
1、准备印鉴书:我采用的是如下两套:
(1)《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海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 1987年) 。按前言,此书搜集唐代至近代著名书画家及收藏家共1220人的23000+枚印鉴(含款识),是比较完善和权威的版本 。
《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2)《清代帝后玺印谱》(郭福祥著 故宫出版社 2019年) 。这套的清代宫廷印玺更全面丰富 。
清代帝后玺印谱
这两套印书的好处是,印章都按原印章(或印文)尺寸大小排版,可以做尺寸方面的比对工作 。
另外还有一套辽宁美术出版社的印鉴书,以及一套新出的近代印鉴书,和少量地方大师的印鉴书,笔者并未采购,所以无法一一评说 。在此欢迎使用那些印书的朋友分享宝贵意见 。
其他网络上的印章图片,仅偶尔作为参考,主要是来源不一定可靠,以及尺寸不明,但对于上述印书没有涵盖到的印鉴和款识,可以翻阅着看看,但是数据不权威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