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输在起点上吗 输在了起点( 二 )




而现在她的学生,是一群从小被应试教育打磨,从记事起竞争压力就超载的孩子 。


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分层已经开始 。


“211”“985”拥有着无限生机和光明前途,而二本的学生,前途未卜,甚至都不配拥有明媚的青春 。




人才招聘会现场


歧视体现在方方面面 。


曾经有个北方二本毕业生和我抱怨,他们的校招全是一些不知名、不对口的公司 。


在城市的另一边的211高校,校招不仅有知名外企,还有实力雄厚的国企 。


这所211高校在招聘会的会场设立审查,只有本校学生才有资格参加 。


明明是同一座城市,二本生直接被这些企业放弃,毕竟企业不是慈善家,能用最低成本找到合适的人,又何必再折腾一趟去二本学校呢?


南开大学曾对二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二本院校毕业生的签约率不仅远低于重点大学,更低于三本学校的毕业生 。


一本学生的整体就业竞争力明显高于二本学生,而三本学生的家境普遍较好,有利于他们的就业和前途 。


更多“无前途和无钱途”的二本学生跨进大学,还没有来得及享受高考后的放松,就业的枷锁就压上来,在严酷的择业竞争中,有着触目可见的天花板 。


“就业”两个字直接左右着学生们的大学生活和精神状态,“在我眼中,学生们有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还有干不完的兼职 。”


尽管黄灯老师很想告诉学生们:“上大学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健全的人 。”


可是看到学生们每天拼命为增加自己就业砝码劳累奔波,当年上大学的意义在二本院校似乎不存在 。


他们好像不再是那些爱做梦的少年 。


她终究没有说出口 。


“低配”的人不配谈梦想


一进入大学就努力四年的二本学生们,最后的归宿如何呢?


2006年,是黄灯老师当班主任的第一年 。她班级里的52名学生,12名毕业后辗转都考公上岸,也有不少人依靠本校财经类专业的就业环境,进入了银行、保险等国有金融系统 。


在黄灯所带的15级毕业班会上,仍有学生因被应聘到一个汽车公司当小职员而扬眉吐气,一家人都为她在广州找到稳定的工作感到满意 。


他们的选择,实际上代表了大部分二本院校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机遇和可能 。




尽管过去了9年,这些学生心中毕业最好的归宿并没有太大改变 。


稳定,是二本毕业生找工作的第一理由,在他们考量一份工作是否合适的清单里,“个人喜好和志趣”并不成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


刚毕业的时候或许还想着出人头地,但很快受到来自现实的碾压,筋疲力尽后才发现现世安稳有多重要 。


当然,如果说二本生还有那么一丝追梦的勇气,最大的动力不是来自他们的实力,而是家庭的实力 。


潮汕女孩陈倩,家里开了一家陶瓷厂,毕业后,她直接接手了陶瓷厂生意,她的学历专业放在大公司或许石沉大海,但经营自家的小工厂却如鱼得水 。


像陈倩这样,父母早就为她安排好了出路,他们念书的唯一目标,是拿到文凭,获得进入社会的“入场券” 。


家境不错的陈倩,按部就班就拥有了事业和生活,但来自甘肃山村的刘婉丽却依旧在漂荡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