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无人超市」早就死了,为什么美国的亚马逊还在坚持?


中国的「无人超市」早就死了,为什么美国的亚马逊还在坚持?

文章插图
零售依然是服务业,需要「人」参与其中 。

作者 | Jesse
编辑 | 靖宇

为了这一天,亚马逊等了足足 4 年 。
2022 年 2 月底,亚马逊终于完成了对华盛顿特区一家 Whole Foods 全食超市的「无人化」改造,让它以全新面貌开门迎客 。
顾客可以在超市门口用手机或自己的「掌纹」登录亚马逊账户,进入超市,选购商品,然后直接离开 。过程中,亚马逊的「免结账即走」(Just Walk Out)系统会自动追踪、识别顾客选购的商品,在后台完成结账扣款,实现「无感支付」 。
这套无人零售系统,其实早在 2016 年,就已经完成了初步开发 。2018 年 1 月,亚马逊在西雅图,开设了第一家主打「无人零售」概念的实体店,Amazon Go 。上线初期,亚马逊雄心勃勃,号称 4 年内要在全美开设 3000 家无人零售店 。
4 年之期已到,Amazon Go 的门店总数仍然只有 30 家 。也是在 4 年之后,亚马逊才首次将这项技术部署在旗下全食超市,象征着这项技术,向前迈出一大步 。
包括阿里、京东在内的国内电商巨头,也都曾探索过「无人零售」这个技术方向,但很快都放弃了 。时至今日,全球几乎只有亚马逊一家公司还在坚持 。
「无人零售」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它远远落后于计划的发展进度,还有机会加速吗?
01 美妙的开端无人零售技术,起源于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如果去超市,不用排队结账,就好了 。
听起来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随着各种传感器、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的发展,亚马逊逐渐有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信心 。
2016 年 12 月,亚马逊首次对外公布了 Amazon Go 无人零售店,开始面向内部员工内测 。
为了打造「免结账即走」的购物体验,亚马逊设计了一套极为复杂的传感系统,用于追踪顾客,以及他们选购的每一件商品 。
首先,Amazon Go 商店的天花板上,布设有密密麻麻的摄像头,用于追踪顾客的位置,识别顾客拿走了什么商品;除此之外,每一件商品也内置了传感标签,可以被货架感应识别 。一些货架还内置了可以探测重量的传感器,用于交叉验证到底什么商品被「拿走」或「放回」 。
去 Amazon Go 购物,顾客只需要在入场时扫一下自己的亚马逊账户二维码,然后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选购商品,不想要的东西也可以随时放回货架 。一切都会被系统默默记录,购物完成后,直接离开即可 。
【中国的「无人超市」早就死了,为什么美国的亚马逊还在坚持?】华盛顿特区一家全食超市天花板上垂落多个摄像头|全食超市
2018 年 1 月,亚马逊在西雅图开设了第一家对外公开的 Amazon Go 零售店 。开业初期几乎引发轰动,各种怀着好奇的顾客,科技爱好者,YouTube 博主,纷纷前往「探店」,几乎全都惊讶于这套系统的神奇,赞叹这种体验的便利 。
亚马逊也因此信心倍增,在内部提出了一项,在全美开设 3000 家 Amazon Go 无人零售店的计划 。虽然彭博社就这一消息求证亚马逊时,亚马逊没有置评 。
即便如此,市场仍对「无人零售」的未来充满信心 。加之 2017 年,亚马逊刚刚收购了主打有机食品的高端超市「全食」(Whole Foods),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亚马逊会将全食超市改造成极具未来感的「次世代无人超市」 。
而且,「免结账即走」技术不只是亚马逊自己可以用 。当年亚马逊为了解决自己电商业务的需求,自建服务器系统 。取得技术领先后,再将服务提供给其他企业,逐步发展成了 AWS 云计算服务 。
同理,亚马逊的无人零售技术,一旦成为零售行业的技术标杆,同样可以授权给其他零售企业,帮助他们对店铺进行「无人化」改造,完全有潜力成为像 AWS 一样的现金牛业务 。
亚马逊似乎处于下一次「爆发」的前夜,掌握了对实体零售业「降维打击」的武器 。当时,包括沃尔玛在内的一系列传统零售巨头,股价都应声下跌 。
02 便利和阻力但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第一波疯狂过后,Amazon Go 的热度,就像很多「网红店」一样,一泻千里 。
虽然跟大部分零售店相比,Amazon Go 的业绩表现,「坪效」还是不错的,高于美国零售业的平均水准 。但它并没有像很多人预想的那样,「重新定义超市」 。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免结账即走」带来的便利,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 。
第一次体验「免结账即走」是神奇的,但「结账」终究是超市购物过程中,不那么关键的一个环节 。热情过后,Amazon Go 依然只是一家普通的杂货店而已 。
而且,有不少顾客,对无人超市里大量摄像头带来的「监视感」,感到不适 。此前,据 Business Insider 报道,亚马逊已经在通过摄像头,监控全食超市收银员、理货员的工作效率,针对效率相对较低的员工施加压力,促使他们「更努力工作」 。类似的系统还被部署在亚马逊的电商仓库里,曾引发不小的社会争议 。
从 Amazon Go 开业的第一天起,关于亚马逊会利用这套系统「监视顾客」的质疑声就一直存在 。尽管亚马逊对外宣称,会严格保护顾客在无人超市被记录的个人信息,不会利用这些信息对用户进行「行为分析」,优化广告推送 。但这并不能彻底解决「信任」的问题 。
这也是亚马逊等了足足 4 年,才终于在全食超市试验这项技术的一大重要原因 。Amazon Go 是一个全新的品牌,开业第一天就主打「无人零售」,顾客都愿意接受这项技术 。但全食超市不一样,在被收购之前,已经有近 40 年历史,有自己固定的客群,其中一定也有「无人零售」技术的抵触者 。
所以,在新店改造完成后,亚马逊为用户提供了「不使用免结账」的选项,用户可以不登录自己的亚马逊账户就进入商店,选购商品后自助扫条码结账 。但无论如何,摄像头就在那里 。
全食超市免结账即走的通道|全食超市
而且,「免结账即走」技术并不便宜 。抛开前期开发成本不算,为实现这项神奇技术,亚马逊在第一家 Amazon Go 零售店投入了 400 万美元,占开业前期总运营成本的 40% 。
亚马逊没有披露过 Amazon Go 的硬件技术细节,但单凭顾客们肉眼观察,整个门店的天花板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摄像头,加上货架内置的传感器,它们必然价格不菲,且后续需要长期的管理、维护 。
通过「免结账即走」技术,亚马逊提供了一种「极致便利」的愿景,但它也带来了额外的「阻力」 。
想彻底改变一个有着几百上千年历史的传统行业,并没有那么简单 。
03 技术主义的未来2018 年,Amazon Go 刚刚对外公开时,国内也曾掀起过一股「无人零售」的风潮,包括盒马、京东在内的巨头,以及一系列创业项目,都在这个方向上做过尝试,但很快都偃旗息鼓 。
在美国,不只是「无人零售」,亚马逊整个「实体零售战略」,都发展得并不顺利 。据 CNBC 报道,亚马逊正在关闭旗下的「星级优选店」(4-Star Shop)、「亚马逊书店」、以及快闪店 。这些店是亚马逊之前进军实体零售的一系列尝试 。
亚马逊回应,不会从实体零售领域「退兵」,未来将更专注于 Amazon Go、亚马逊生鲜、亚马逊时尚、全食超市,以及「免结账即走」技术 。但这些实体店的发展速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话题度也在逐渐退潮 。
就在 Amazon Go 热度消退的几年里,另一家「网红超市」,在美国崛起 。这家超市叫 Trader Joe's,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亚马逊的「反义词」 。
Trader Joe's 没有任何「科技感」,它没有网店,没有 App,没有会员系统,也没有促销活动 。它主打「有人零售」,特别注重培养员工的「关怀精神」,在结账时,Trader Joe's 的收银员会特别问问顾客的近况,解决顾客的问题 。
在门店装潢上,Trader Joe's 也非常「复古」 。它会用木质风格的货架,更暖的灯光,手绘风格的商品、价格标签 。总之,一切都与「冰冷的科技感」拉开距离 。
最后,Trader Joe's 的商品价格都非常便宜 。它削减了大部分 SKU,通过管理更少的商品,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 。
可以说,Trader Joe's 是一种「反科技精神」的代表,反对亚马逊的一切,强调「要有人情味」 。但就是这样一家超市,在过去几年,成为了美国「坪效」(单位门店面积销售额)最高的零售企业之一,相当于全食超市、沃尔玛的两倍 。
而经过「无人化」改造的全食超市,正在远离这种「人情味」 。改造后的全食超市里,不再有店员帮顾客把整条的面包切片,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自助面包切片机,上面贴着「刀片锋利、注意安全」的警告 。
Trader Joe's 超市一角|commercial appeal
这是亚马逊,以至于整个「无人零售」行业,最大的问题所在 。这些公司希望借助技术主义的精神,改造零售业,减少人力需求,提高效率 。但零售业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种「服务业」,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需要「人」的参与 。
这种情况下,单纯追求「无人零售」概念本身,或许就是「方向错了」 。某种程度上,我们必须放弃「用技术扫除一切问题」的粗暴思路,用更多维度的视角,去考虑更多细节问题 。
对亚马逊来说,开再多 Amazon Go 这样的概念商店,也无法触及那些真正「与人相关」的问题 。只有像现在这样,着手改造全食这种有历史传承的超市,它才能与那些更接地气的问题相遇,寻求解决办法,尝试让技术融入生活 。
今天,当「新零售」这个词已经不再火热,亚马逊也开始走入零售业的深水区时,或许才是更大转变的开始 。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