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蝌蚪要多久

牛蛙蝌蚪要多久 , 是怎样繁殖的?牛蛙水陆两栖,喜居于江河、池塘、沼泽及岸边草丛 。白天常将身体漂浮于水面 , 或躲在潮湿阴凉的水边草丛中、洞穴内,一遇惊扰即潜入水中 。夜间四处活动 , 寻找食物 。夏天高温季节,常栖息于阴凉的洞穴、浓密草丛、农作物地里;严冬钻入10 一 40cm 深的不冻土层或 1m 左右深的洞穴、 6ocm 左右水深的淤泥中,待翌年开春后破土而出 。
2结伴群居:牛蛙喜欢结伴群居,往往几只或几千只共栖一处 。对环境条件一经适应便定居下来,一般不轻易迁移 。当栖息环境恶化 , 如水域干涸、食物断绝、炎热难耐,无法继续生存下去时 , 牛蛙即会集群迁移到别的适宜环境中 。每到繁殖季节,牛蛙常集体迁移到池塘、河沟、沼泽地等环境优良的场所,互相嬉戏,抱对繁衍子代 。
3养殖温度:
牛蛙是定温动物 。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5 一 32 ℃ ,繁殖最适温度为20 一 30℃ ,低于20℃、高于 30 ℃ 一般不产卵 。当温度降至15 ℃ 时,食量很小;温度降到14℃以下,基本停食;再下降到 10 ℃ 以下,则停食冬眠 。牛蛙致死高温阈值为 39 一 40 ℃。34 一 36 ℃ 时急剧跳跃挣扎、窜游; 37 一 39 ℃ 身体失去平衡,很快死亡,而且受热致 。
【牛蛙蝌蚪要多久】牛蛙的生活习性:
1牛蛙生活于湖泊、沟港、池塘等水域环境及附近的陆地,平时喜栖息于沟、塘边 。若水面长有浮水植物 , 则伏于水草 , 仅以头部露出水面,一遇惊扰便潜入水中 。牛蛙有群居的特性,往往是几只或几十只共栖一处,待适应环境后 , 便不随便搬迁 。到了5月上旬 , 牛蛙叫声尤甚,一蛙先鸣,其他蛙跟随齐鸣,夜间比白天叫得更厉害,其后便抱对产卵 。产卵期至7月中旬止,历经70天左右 。卵呈片状,借水草固着浮于水面 。受精卵孵化为蝌蚪,生活于水中,以后变态为蛙 。过水陆两栖生活 。冬季水温下降到10℃左右时,牛蛙开始躲藏于洞穴或淤泥中,停止活动与摄食 。但当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又出来活动觅食,即使冬天也是如此,故牛蛙在洞庭湖地带无明显休眠期 。
2牛蛙蝌蚪主要以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 。由肠含物分析有4种成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无定形有机颗粒及腐败的有机物质和泥沙 。4种成分中主要是浮游植物,另外3种成分是较次要的 。而且蝌蚪的食性与其生活习性和消化道的长度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牛蛙蝌蚪属静水水域类型,游泳能力不强,所以只好吞噬随波逐流的浮游藻类 。蝌蚪也喜欢聚集在烂草堆里,用角质唇齿刮取腐败的有机物质及底栖硅藻 。蝌蚪肠道细长曲折 , 以最简单方式盘旋于腹腔之中 。孵化后刚开始摄食的蝌蚪,其消化道长度约为全长的1.48倍,为体长的4倍 。随着蝌蚪的成长 , 消化道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与全长、体长的比例也跟着增加 。蝌蚪体长增长到60.1~66.0毫米时,消化道长度平均为全长的7.53倍,为体长的19.15倍 。变态前夕,消化道最长达全长的10.76倍 , 达体长的26.32倍 。蝌蚪消化道长度和全长之间比例的变化,是因为植物性饲料一般较动物饲料难消化 , 要较长时间和较多的接触面积才能达到消化植物纤维的目的 。
牛蛙蝌蚪养多久分池?牛蛙蝌蚪养多久风池 。牛蛙蝌蚪应该是四十天风池 。再大了他就长腿腿跳出来啦!
下雨天牛蛙蝌蚪怎么处理?不需要格外处理的,只要把池塘看着不要满水了,不然要游出去了 。
牛蛙养殖应怎样做好蝌蚪越冬的管理工作?养殖方法:
1)蝌蚪的管理 。
2)控制水温与水位 。
3)控制水质 。
4)经常保持池水清洁卫生 。
5)及时处理蝌蚪严重浮头现象 。
6)做好扩池工作,保持适宜的放养密度 。
7)做好蝌蚪越冬管理工作 。
注意事项:
1)控制水温 。
2)控制水质 。
3)要经常保持陆地潮湿 , 种植作物或建棚以避强光强射 。
4)及时分类、分池管理:幼蛙生长发育快 , 而个体差异大 。
5)经常做好病虫害和天敌的防治工作.
6)做好幼蛙的越冬管理工作.
牛蛙简介:
1)蛙科(Ranidae,即赤蛙科)动物,学名Rana catesbeiana 。独居的水栖蛙,因其叫声大且宏亮酷似牛叫而得名,故名牛蛙,为北美最大的蛙类 。
2)因其叫声大而得名,鸣叫声宏亮酷似牛叫 , 故名牛蛙 。牛蛙是两栖类生物的天敌 。原产于美国东部数州,後被引进西部各州和其他国家 。牛蛙体绿或棕色,腹部白色至淡黄色,四肢有黑色条纹 。
3)牛蛙体绿或棕色,腹部白色至淡黄色,四肢有黑色条纹 。体长约20厘米(8?,后肢长达25厘米(10? 。成体大者体重超过0.5千克(1磅) 。常生活於静水中或其附近 。春季繁殖 , 卵产于水中 。蝌蚪呈绿褐色带有深色斑点 。蝌蚪阶段持续1~3年,决定于气候条件 。许多牛蛙可供食用或用作实验材料 。
4)体形与一般蛙相同,但个体较大,雌蛙体长达20厘米 , 雄蛙18厘米,最大个体可达2千克以上 。头部宽扁 。口端位,吻端尖圆面钝 。眼球外突 , 分上下两部分,下眼皮上有一个可折绉的瞬膜,可将眼闭合 。背部略粗糙,有细微的肤棱 。
5)四肢粗壮 , 前肢短,无蹼 。雄性个体第一趾内侧有一明显的灰色瘤状突起 。后肢较长大,趾间有蹼 。肤色随着生活环境而多变,通常背部及四肢为绿褐色,背部带有暗褐色斑纹;头部及口缘鲜绿色;腹面白色;咽喉下面的颜色随雌雄而异,雌性多为白色、灰色或暗灰色,雄性为金黄色 。鸣声很大 , 远闻如牛叫而得名 。
牛蛙蝌蚪变4脚养殖技术?一、养殖池建造
青蛙养殖池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选择既潮湿又温暖避阳的地方,以长形水泥池或土池为宜,池面必须设有遮荫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40只成蛙,池水中投入量漂浮性水草 。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 , 只留少量陆地面积,供变态后的幼蛙登陆 。蝌蚪池以水泥池为好,池壁坡度宜缓,以供蝌蚪栖息 。
二、种蛙选择
种蛙选择经过第二次产卵的青蛙 , 第二次产卵的种蛙受精率较高,第三、四年的雌蛙产卵数量虽然多,但受精率较差,第一年蛙产卵孵化率也较低,不适作种蛙 。为了便于管理,最好在同一批种蛙中选择体形强大、发育正常、行动活跃者为种蛙 。
三、产卵时间
青蛙每年3-7月份都产卵,北方产卵迟些,南方各省3月份就开始产卵,4月份是产卵盛期 , 但种蛙的抱对、交配、产卵的早晚与气温、饲养池的水温及水的深度有很大关系,当水温15℃以上时雌雄蛙开始拒对,18-28℃是最适的产卵温度 。
四、采卵方法
青蛙产下的卵又小又软,泥黄色、圆形,卵外有胶质膜保护,并互相吸附成片浮于水面,或附着在水草上,如果卵沉入池底,必须设法使之附在水草上 。采卵时间在每天早上10点钟左右,捞卵网和盛卵网将蛙卵连同附着的水草捞起,放于桶中,再轻轻地放入孵化池内 。放卵时要尽量保持原来的方向,即正面朝上 , 反面向池底 。如果方向搞错,对孵化率有很大的影响 。同一批卵要放在同一孵化池,这样孵出来的蝌蚪大小一致,方便管理 。如果在一池中放不同期的卵块,孵出来的大小蝌蚪生长速度不一,弱小的就会逐渐衰弱而死亡 。
五、孵化管理
在孵化期,水温必须保持在20-25℃之间 。在换水、换盘时 , 如水温突然升降5℃以上或水温低于4℃,高于28℃或强的惊动均可导致蛙死亡 。因此,观察蛙卵孵化时动作要轻 , 不能随意搅动池水,以免蝌蚪幼体漂离卵膜,影响成活率 。经过两天孵化 , 蛙卵略能摇动,3-4天即成蝌蚪形态,5天左右孵化小蝌蚪 。
六、蝌蚪饲养
食用青蛙人工饲养必须从人工采卵后养育孵化,出膜后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网箱中培育 , 每平方米水面放养600-800尾,第4天开始人工投饵,经一周饲养后移入饲养池,大约20-30天后逐步以红虫、水蚤、蝇蛆为主食,也可以豆浆、豆渣、豆饼粉、小球藻为主食,加喂一定的鱼粉可促其生长,一般每万尾用15个熟鸡蛋揉碎带水泼喂1-2次 。第5天后 , 改用豆浆、麦麸、豆腐渣配合饲料或米糠及鱼粉等饲料,每天投入1-2次,饲料投放在饵料台上,粉末状饵料先用水调成粘稠状再泼喂 。
七、幼蛙饲养
1.强化驯养:用高密度集中圈养可按每平方米100-150只的密度,圈养在内壁光滑 , 高度1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 , 在水面上放置饵料台,池内不设陆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采食和栖息 。
2.诱饵驯食:先用鲜活诱饵料喂1-2天,第3天开始在诱饵中添加20%的人工饲料 , 以后逐日加大比例,10天后增加到80%"活饵"料,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虾、昆虫、蝎牛和泥鳅等,"死饵"是指蚕蛹干、动物内脏及配合饲料等 。以动带静,"死饵"活化,最后过度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 。同时要求投料定时、定量、定位 。投料时间 , 春、秋季在中午前后,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时左右幼蛙吃完 。体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6-8%,体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8-10% 。饵料要求新鲜、干净和富有营养 。
3.筛选分级:幼蛙驯养20-30天时,应放干池水,并将大规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只密度转入成蛙池饲养,小规格幼蛙仍留原池驯养 。采用饲饵、室内立体、多层箱笼密集养殖,是养殖青蛙的一种新方法 。将青蛙养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进行小型养殖产量极高,每平方米可养殖数百只,一般从孵化到成蛙,只需5个月时间 。
八、成蛙饲养
1.动物饲料:幼蛙转入成蛙池后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产量的重要时期,需增加动物性饲料的饲喂,主要是人工培养的蝇蛆、蚯蚓、红虫、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饵 。
2.混合饲料:在活饵不足的情况下,可搭配混合饲料,如用菜子饼(粉状)60%、米糠(或麦麸)30%、大豆粉5%、鱼粉5%配合均匀效果较好 。
3.堆养蚯蚓:在土堆上养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洒上一些浓度为3-5%的石灰水,蚯蚓即会倾巢而出 , 充当蛙饵 。
4.调整密度:成蛙饲养1个月后,蛙体重量达100克时,饲养密度每平方米30只 , 2个月后改为每平方米10-15只,再经短期饲养,即可成为商品蛙上市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