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
有专家考证,关于“蔫”字的音变,或许是为了避讳“阉”字的读音而发生了改变 。
“蔫”字属于仙韵影母字,拟音为“ian”,“阉”字属于监韵影母字,中古监韵拟音为“iam”,本来这两字并不同音,但是中古到近代,m韵尾并入了n韵尾,使得“蔫”和“阉”变成同音字了 。
北京人经常说“蔫”这个字,“蔫了”听起来就像“阉了”,太监听了会误会,甚至惹出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蔫”字就发生了音变,读成“nian” 。
“老苶”为什么打不过“老蔫儿”在古代汉语中,“蔫”的主要义项,是指花草枯萎,颜色不新鲜,引申为物不鲜 。
如司马光《论张尧佐除宣徽使状》:“盛夏日方中而灌之,瓜不旋踵而菸败 。”文中的“菸”,同“蔫” 。这句话的大意是,盛夏正午的时候浇灌瓜地,瓜秧很快就会枯萎衰败 。熟习农事的人都知道,中午太阳当头照,是不能浇地的 。
《广韵》“苶”字条
而“苶”字,本义是指疲倦困乏,显得精神不振,甚至发呆、丧失知觉的样子 。仅限于形容人和动物,不可用于形容植物或食物 。
如《庄子·齐物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终身劳苦不息也看不到成功,精神不振地为劳役疲累也不知是为什么,这难道不是很悲哀的吗!文中的“苶”,意思就是指人疲倦、精神不振的样子 。
从音理上看,相比蔫之“谒言切”,苶之“如列切”应该是更为古老的读音,也就是说,先有“苶”,后有“蔫” 。
《康熙字典》“蔫”字条
在上古文献中,用“苶”表示人之疲惫困顿、精神不振的记载,屡见不鲜,比比皆是 。
“蔫”由草枯萎、物不鲜之本义,引申出人精神萎靡、呆滞这个义项,产生的时间比较晚,当是中古以后,“蔫”字发生音变,吸收了“苶”字词义,而新增的一个义项 。
那么,为什么“老苶”,会被“老蔫儿”取代了呢?
一方面,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前后历时八百多年,影响巨大,地位崇高 。明清之后,北京话作为官方的通用语言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官话”,“官话”也就逐渐成了各方言区之间共同使用的“共同语” 。
老北京叫卖文化
另一方面,北京方言多儿化音,尤其在说“蔫”的时候,常常在后面加上儿化音,这样,nian的音就变成了niar,非常接近于nie这个音,久而久之,在口语中,“蔫”便取代了“苶” 。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苶”字太古老了,又不太常用,人们经常会提笔忘字,想不起来该怎么写,便用同音字“蔫”来代替 。
到了近代,以至现代,一场又一场“新文化运动”之后,人们便只知道“蔫”,而“苶”字却被彻底地遗忘了 。(张文平)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为什么会发生在13年前的5月12号 13年前5月12日发生了什么
- 讼是什么意思
- 十六年前的回忆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 这的部首名称是什么
- 20年前“怀旧”老汽水,全喝过的都有孩子了!喝过的都是老前辈
- 榈怎么读
- 强风吹拂五年前发生了什么
- 5000年前从中国到达古埃及的丝绸之路上 丝绸之路埃及的历史
- 10000年以前的玉米 一万年前的玉米
- 关于奶奶的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