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有哪些,土壤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土壤的颜色主要与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腐殖质含量、浅色矿物(CaCO3、AI2O3、SiO2)和深色矿物(Fe2O3、黑云母)等有色矿物的含量密切相关 。土壤的颜色是其土壤中所含物质及其土质的反应,而土壤物质组成及其性质又由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即成土因素)决定 。
各土壤颜色的成因白土和青土:白土和青土是由单一或相同色彩的矿物风华后形成 。红土:在降雨丰富高温的地区由于物质的循环活跃,强烈的风化和侵蚀作用使土壤中的SiO2等物质脱硅,而流动性较差的氧化铝和氧化铁在土壤中发生富集现象,而氧化铁的颜色为红色,所以形成了红色土壤 。棕色土:高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干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风化作用弱,土壤中的钙和植物分解的碳酸结合行程碳酸钙,聚集为聚集层,所以形成了棕色的棕钙土 。黑土:生长的植物死亡后遗体在土壤中被降解 , 使土壤中聚集了大量的有机物,由此便形成了肥沃的黑土 。
土壤是怎么生成的?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
介绍:
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以及水分、空气,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 。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 。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 。
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很多,只有抑制有害菌,利用这些菌产生的植物需要的一些养料 。如进行有效的阳光照射后,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被有效的杀灭,腐体可作养料 。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很大,1克土壤中就有几亿到几百亿个 。1亩地耕层土壤中,微生物的重量有几百斤到上千斤 。
拓展:
近似立方体型,长、宽、高大体相等,组分一般大于3cm,1-3cm之内的称作核状结构体,外形不规则,多在粘重而乏有机质的土中生成,熟化程度低的死黄土常见此结构,由于相互支撑,会增大孔隙,造成水分快速蒸发跑墒,多有压苗作用,不利植物生长繁育 。
土壤最基本的肥力要素是什么?你好 , 由我这个农业小能手给你解答 , 我对这个有一定见解
嗯三农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两者呢并不冲突,反而是相辅相成 , 只有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相结合 , 才能够赢得高产一三肥力三肥力呢
通常是指未经开耕的土地受到气候地形生物土壤母质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 有所形成,是大自然天生的二人工肥力,人工肥力呢则包括我们耕种施肥灌溉的从事农业活动中由人为因素做而作用形成的土壤肥力 。三肥力因素,养分水分,空气热量可以通过这些小机器呢,识别土壤的肥力 。
从多样的本身识别一关sir充足的肥力的土壤,呢土司叫深,比如说东北黑土就非常的肥沃,二观深浅充足的肥力,呢土壤通常土层的都会大于60厘米,三观土质,充足的肥力的土壤的土层疏松,便于耕种 。
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助到您,有什么不懂得,可以留言,我会给你解答,
温室大棚的土壤PH值影响因素有哪些呢?每种植物对PH的要求是不同的、你要养什么?得看是好酸还是好酸碱的植物了无土栽培是在植物矿质营养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它不用天然土壤,完全用化学溶液(营养液)栽培植物 。一、无土栽培的发展简史人类对植物矿质营养的探索 , 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亚里斯多德的时代,但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关植物矿质营养研究的最早科学报告是1600年Belgion Jan Van Helmant发表的著名的柳树实验 。19世纪中叶(1842) Wiegmen 和 Polsloff第一次用重蒸馏水和盐类成功地培养植物,并证明了水中溶解的盐类是植物生长的必需物质 。但这一时期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应当认为是 Van Liebig(1803-1873),他证明了植物体中的碳来自空气中的CO2,H和O来自NH3、NO3-,其它一些矿质元素均来自土壤环境 。他的工作彻底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理论,建立了矿质营养理论的雏型,他的理论也是现代”营养耕作”理论的先导 。1838年德国科学家斯鲁兰格尔,鉴定出来植物生长发育需要15种营养元素 。1859年德国著名科学家Sachs和Knop,建立了直到今天还沿用的、用溶液培养来植物矿质营养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逐步演变和发展而成为今天的无土栽培实用科学技术 。1920营养液的制备达到标准化,但这些都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试验,尚未应用于生产 。192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W.F.Gericke 教授,利用营养液成功地培育出一株高7.5米的番茄,采收果实14公斤,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被认为是无土栽培技术由试验转向实用化的开端 。1935年一些蔬菜和花卉种植者 , 在Gericke的指导下 , 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实践 。首次把无土栽培发展到商业规模 , 面积最大的有0.8公顷 。同时美国中西部发展了一些砂培和砾培的技术,水培技术也很快传到欧洲、印度和日本等地 。Gericke教授并把无土栽培定义为”Hydroponics ”(hydor是”水”的意思,ponics意为”放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水培在生产上起了相当作用 。在Gericke教授指导下,泛美航空公司在太平洋中部荒芜的威克岛上种植蔬菜,用无土栽培技术,解决了航班乘客和部队服务人员吃新鲜蔬菜问题 。以后英国农业部也对水培发生兴趣,1945年伦敦英国空军部队在伊拉克的哈巴尼亚和波斯湾的巴林群岛开始进行无土栽培,解决了吃菜靠飞机由巴勒斯坦空运的问题 。以后在圭亚那、西印度群岛、中亚的不毛沙地上 , 科威特石油公司等单位,都运用无土栽培为他们的雇员生产新鲜蔬菜 。由于无土栽培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1955年9月,在荷兰成立了国际无土栽培学会 。当时只有一个工作组、成员12人 。而到了1980年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无土栽培会议时,会员人数已发展到45个国家的300人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目前关于无土栽培的研究机构,大约在130个以上 。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在新西兰 , 50%的番茄靠无土栽培生产 。在意大利的园艺生产中 , 无土栽培占有20%的比重 。在日本无土栽培生产的草莓占总产量的66%、青椒占52%、黄瓜占37%、番茄占27%、总面积已达500公顷 。荷兰是无土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1986年统计已有2500公顷 。目前无土栽培技术,已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应用发展 。我国无土栽培技术在研究应用起步较晚,但较原始的无土栽培技术却有悠久历史 。生豆芽、种水仙早有记载(至晚在宋代就有),但较正规的科学研究和生产试验 , 则是近十几年的事 。山东农业大学于1975年开始用蛭石栽培西瓜、黄瓜、番茄等,均获成功,1987年在胜利油田推广面积达6000平方米 。无土育苗技术已在我国广泛运用,北京市朝阳区1987年,无土育苗的数量,已占总育苗数量的33.5% 。1985年在河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召开了全国会议,成立了中国的无土栽培学组,并于1986、1987、召开了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出席者多达百人 。1988年5月 , 中国首次出席了在荷兰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无土栽培学会的年会 , 并在会上发表了论文,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 。二、无土栽培的优点无土栽培之所以能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是因为这种新的栽培技术与常规土壤比较有许多优点 。(一)产量高、品质好无土栽培能充分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与土壤栽培相比,产量可以成倍或几十倍地提高,如4-4-1所示 。上表说明土壤栽培不仅产量低,而且消耗水分很多 。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在北京地区秋季进行大棚黄瓜无土栽培试验,自7月30日播种至9月14日 , 共计46天 , 浇水(营养液)共21.7立方米 。若进行土培,46天中至少浇水5-6次,需用50-60立方米的水 , 统计结果,节水率为50-66.7% 。节水效果非常明显,是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有效措施之一 。无土栽培不但省水,而且省肥 , 一般统计认为土栽培养分损失比率约50%左右 , 我国农村由于科学施肥技术水分低,肥料利用率更低,仅30-40%,一半多的养分都损失了,在土壤中肥料溶解和被植物吸收利的过程很复杂,不仅有很多损失,而且各种营养元素的损失不同,使土壤溶液中各元素间很难维持平衡 。而无土栽培中,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是人为配制成营养液施用的,不仅不会损失,而且保持平衡,根据作物种类以及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科学地供应养分 , 所以作物生长发育健壮,生长势强,增产潜力可充分发挥出来 。(三)清洁卫生无土栽培施用的是无机肥料,没有臭味 , 也不需要堆肥场地 。土栽培施有机肥,肥料分解发酵,产生臭味污染环境,还会使很多害虫的卵孳生,危害作物,无土栽培则不存在这些问题 。尤其室内种花,更要求清洁卫生,一些高级旅馆或宾馆,过去施用有机花肥,污染环境 , 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无土养花便迎刃而解 。(四)省力省工、易于管理无土栽培不需要中耕、翻地、锄草等作业,省力省工 。浇水追肥同时解决,由供液系统定时定量供给,管理十分方便 。土培浇水时 , 要一个个地开和堵畦口,是一项劳动强度很大的作业,无土栽培则只需开启和关闭供液系统的阀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一些发达国家,已进入微电脑控制时代,供液及营养液成分的调控,完全用计算机控制,几乎与工业生产的方式相似 。(五)避免土壤连作障碍设施栽培中,土壤极少受自然雨水的淋溶,水分养分运动方向是自下而上 。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 , 使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由土壤下层移向表层,常年累月、年复一年,土壤表层积聚了很多盐分 , 对作物有危害作用 。尤其是设施栽培中的温室栽培,一经建设好,就不易搬动,土壤盐分积聚后 , 以及多年栽培相同作物,造成土壤养分平衡,发生连作障碍 , 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万不得已情况下,只能用耗工费力的”客土”方法解决 。而应用无土栽培后,特别是采用水培,则从根本上解决了此问题 。土传病害也是设施栽培的难点,土壤消毒,不仅困难而且消耗大量能源 , 成本可观,且难以消毒彻底 。若用药剂消毒既缺乏高效药品,同时药剂有害成分的残留还危害健康,污染环境 。无土栽培则是避免或从根本上杜绝土传病害的有效方法 。(六)不受地区限制、充分利用空间无土栽培使作物彻底脱离了土壤环境 , 因而也就摆脱了土地的约束 。耕地被认为是有限的、最宝贵的、又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尤其对一些耕地缺乏的地区和国家,无土栽培就更有特殊意义 。无土栽培进入生领域后,地球上许多沙漠、荒原或难以耕种的地区,都可采用无土栽培方法加以利用 。例如在中东和墨西哥,人们在海滨沙滩上建立起了很多塑料温室,与海水淡化系统相结合 , 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新鲜蔬菜,成为沙漠中的绿洲,这为解决地球上许多贫瘠地区人民生活的困难,带来了福音 。此外,无土栽培还不受空间限制 , 可以利用城市楼房的平面屋顶种菜种花,无形中扩大了栽培面积 。据1986年的卫星测定,北京市就有平面屋顶16000多亩 , 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无土栽培使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环境的制约,可以按照人的意志进行生产 , 所以是一种受控农业的生产方式 。较大程度地按数量化指标进行耕作,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从而逐步走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 。目前在奥地利、荷兰、苏联、美国、日本等都有水培”工厂”,是现代化农业的标志 。我国航空工业进出口公司,曾在1986年引进了日本的无土栽培设备 , 也建立了一座小型的水增工厂,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 反映出人们对这一新技术的兴趣 。三、无土栽培的类型和方式无土栽培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由于科学技术发达水平不同,当地资源条件不同 , 自然环境也千差万别,所以采用的无土栽培类型和方式方法各异 。目前比较普遍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作物根系的固定方法来区分 。大体上可以分为无基质(也称介质)栽培和有基质栽培两大类(表4-4-3) 。(一)水培水培是指植物根系直接与营养液接触,不用基质的栽培方法 。最早的水培是将植物根系浸入营养液中生长,这种方式会出现缺O2现象,影响根系呼吸,严重时造成料根死亡 。为了解决供O2 问题,英国Cooper在1973年提出了营养液膜法的水培方式 , 简称”NFT”(Nutrient Film Technique) 。它的原理是使一层很薄的营养液(0.5-1厘米)层,不断循环流经作物根系,既保证不断供给作物水分和养分 , 又不断供给根系新鲜O2 。NFT法栽培作物,灌溉技术大大简化,不必每天计算作物需水量 , 营养元素均衡供给 。根系与土壤隔离,可避免各种土传病害,也无需进行土壤消毒 。(二)雾(气)培又称气增或雾气培 。它是将营养液压缩成气雾状而直接喷到作物的根系上 , 根系悬挂于容器的空间内部 。通常是用聚丙烯泡沫塑料板,其上按一定距离钻孔,于孔中栽培作物 。两块泡沫板斜搭成三角形 , 形成空间,供液管道在三角形空间内通过,向悬垂下来的根系上喷雾 。一般每间隔2-3分钟喷雾几秒钟 , 营养液循环利用,同时保证作物根系有充足的氧气 。但此方法设备费用太高,需要消耗大量电能 , 且不能停电,没有缓冲的余地 , 目前还只限于科学研究应用,未进行大面积生产 。(三)基质栽培基质栽培是无土栽培中推广面积最大的一种方式 。它是将作物的根系固定在有机或无机的基质中,通过滴灌或细流灌溉的方法,供给作物营养液 。栽培基质可以装入塑料袋内,或铺于栽培沟或槽内 。基质栽培的营养液是不循环的,称为开路系统,这可以避免病害通过营养液的循环而传播 。基质栽培缓冲能力强,不存在水分、养分与供O2之间的矛盾,且设备较水增和雾培简单,甚至可不需要动力,所以投资少、成本低,生产中普遍采用 。从我国现状出发,基质栽培是最有现实意义的一种方式 。欧洲许多国家目前应用较多的基质是岩棉(rockwool),它是由60%的辉绿岩,20%石灰石和20%的焦碳混合后 , 在1600℃的高温下煅烧熔化,再喷成直径为0.005毫米的纤维,而后冷却压成板块或各种形状 。岩棉的优点是可形成系列产品(岩棉栓、块、板等) , 使用搬运方便,并可进行消毒后多次使用 。但是使用几年后就不能再利用,废岩棉的处理比较困难 , 在使用岩棉栽培面积最大的荷兰,已形成公害 。所以,日本现在有些人主张开发利用有机基质,使用后可翻入土壤中做肥料而不污染环境 。四、无土栽培技术要点不论采用何种类型的无土栽培,几个最基本的环节必须掌握,无土栽培时营养液必须溶解在水中,然后供给植物根系 。基质栽培时 , 营养液浇在基质中,而后被作物根系吸收 。所以对水质、营养液和所用的基质的理化性状,必须有所了解 。(一)水质水质与营养液的配制有密切关系 。水质标准的主要指标是电导度(EC) , pH值和有害物质含量是否超标 。电导度(EC)是溶液含盐浓度的指标,通常用毫西门子(mS)表示 。各种作物耐盐性不同,耐盐性强的(EC=10mS)如甜菜、菠菜、甘蓝类 。耐盐中等(EC=4mS),如黄瓜、菜豆、甜椒等 。无土栽培对水质要求严格,尤其是水培,因为它不象土栽培具有缓冲能力,所以许多元素含量都比土壤栽培允许的浓度标准低 , 否则就会发生毒害,一些农田用水不一定适合无土栽培 , 收集雨水做无土栽培 , 是很好的方法 。无土栽培的水,pH值不要太高或太低,因为一般作物对营养液pH值的要求从中性为好,如果水质本身pH值偏低 , 就要用酸或碱进行调整,既浪费药品又费时费工 。(二)营养液营养液是无土栽培的关键,不同作物要求不同的营养液配方 。目前世界上发表的配方很多,但大同小异,因为最初的配方本源于对土壤浸提液的化学成分分析 。营养液配方中,差别最大的是其中氮和钾的比例 。表4-4-4介绍了从50年代到80年代不同科学家所采用的配方 , 可供参考 。配制营养液要考虑到化学试剂的纯度和成本 , 生产上可以使用化肥以降低成本 。配制的方法是先配出母液(原源) , 再进行稀释,可以节省容器便于保存 。需将含钙的物质单独盛在一容器内,使用时将母液稀释后再与含钙物质的稀释液相混合,尽量避免形成沉淀 。营养液的pH值要经过测定,必须调整到适于作物生育的PH值范围 , 水增时尤其要注意pH值的调整,以免发生毒害 。(三)基质的理化性状用于无土栽培的基质种类很多 , 已在表4-4-3中列举,可供参考 。可根据当地基质来源,因地制宜地加以选择,尽量选用原料丰富易得、价格低廉、理化性状好的材料做为无土栽培的基质 。无土栽培对基质的要求是:1.具有一定大小的固形物质 。这会影响基质是否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 。基质颗粒大小会影响容量 。孔隙度、空气和水的含量 。按着粒径大小可分为五级、即:1毫米;1-5毫米;5-10毫米;10-20毫米;20-50毫米 。可以根据栽培作物种类、根系生长特点、当地资状况加以选择 。2.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 。基质必须疏松,保水保肥又透气 。南京农业大学吴志行等研究认为 , 对蔬菜作物比较理想的基质,其粒径最好以0.5-10毫米 , 总孔隙度>55%,容重为0.1-0.8克?厘米-3,空气容积为25-30%,基质的水气比为1:4 。3.具有稳定的化学性状,本身不含有害成分,不使营养液发生变化 。基质的化学性状主要指以下几方面:PH值:反应基质的酸碱度,非常重要 。它会影响营养液的pH值及成分变化 。PH=6-7被认为是理想的基质 。电导度(EC):反映已经电离的盐类溶液浓度,直接影响营养液的成分和作物根系对各种元素的吸收 。缓冲能力:反映基对肥料迅速改变pH值的缓冲能力,要求缓冲能力越强越好 。盐基代换量:是指在pH=7时测定的可替换的阳离子含量 。一般有机机质如树皮、锯未、草炭等可代换的物质多;无机基质中蛭石可代换物质较多,而其它惰性基质则可代换物质就很少 。4.要求基质取材方便,来源广泛,价格低廉 。浙江农科院园艺研究所选用南方农村广 为存在的砻糠灰(农村家庭饭用的燃料废渣) , 做无土栽培基质,栽培番茄,效果良好,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在无土栽培中,基质的作用是固定和支持作物;吸附营养液;增强根系的透气性 。基质是十分重要的材料,直接关系栽培的成败 。基质栽培时,一定要按上述几个方面严格选择 。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通过1986-1987年的试验研究,在黄瓜基质栽培时,营养液与基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互为影响又互相补充 。所以水培时的营养液配方,在基质栽培时 , 特别是使用有机基质时,会受基质本身元素成分含量、可代换程度等等因素的影响,而使配方的栽培效果发生变化 , 这是应当加以考虑的问题,不能生搬硬套 。(四)供液系统无土栽培供液方式很多,有营养液膜(NFT)灌溉法、漫灌法、双壁管式灌溉系统、滴灌系统、虹吸法、喷雾法和人工浇灌等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循环水(闭路系统)和非循环水(开路系统)两大类 。目前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是营养液膜法和滴灌法 。1. 营养液膜法(NET)(1)备三个母液贮液灌(槽) 。一个盛硝酸钙母液 , 一个盛其它营养元素的母液,另一个盛磷酸或硝酸 , 用以调节营养液的pH 。(2)贮液槽 。贮存稀释后的营养液,用泵将其液由栽培床高的一端的送入 , 由低的一端回流 。液槽大小与栽培面积有关,一般1000平方米要求贮液槽容量为4-5吨 。贮液槽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回收由回流管路流回的营养液 。(3)过滤装置 。在营养液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要求安装过滤器 , 以保证营养液清洁,不会造成供液系统堵塞 。2. 滴灌系统的灌溉方法(1)备两个浓缩的营养液罐,存放母液 。一个液罐中含有钙元素,另一个是不含钙的其它元素 。(2)浓酸罐 。用业调节营养液的PH 。(3)贮液槽 。用来盛按要求稀释好的营养液 。一般300-400平方米的面积,贮液槽的容积1-1.5吨即可 。贮液槽的高度与供液距离有关,只要高于1米,就可供30-40米的距离 。如果用泵抽,则贮液槽高度不受限制 。甚至可在地下设置 。(4)管路系统 。用各种直径的黑色塑料管,不能用白色,以避免藻类的孳生 。(5)滴头 。固定在作物根际附近的供液装置,常用的有孔口式滴头和线性发丝管 。孔口式滴头在低压供液系统中流量不太均匀,发丝管比较均匀 。但共同的问题是易堵塞,所以在贮液槽的进出口处,也必须安装过滤器 , 滤出杂质 。五、无土栽培前景展望从历史上来看,农业文明标志,就是人类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干预和控制程度 。实践证明,对作物地上部分的环境条件的控制,比较容易做到,但对地下部分的控制(根系的控制),在常规土培条件下很困难的 。无土栽培技术的出现,使人类获得了包括无机营养条件在内的 , 对作物生长全部环境条件进行精密控制的能力,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有可能彻底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完全按照人的愿望,向着自动化、机械化和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发展 。这将会使农作物的产量得以几倍、几十倍甚至成百倍地增长 。从资源的角度看,耕地是一种极为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 。由于无土栽培可以将许多不可耕地加以开发利用,所以使得不能再生的耕地资源得到了扩展和补充,这对于缓和及解决地球上日益严重的耕地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 。无土栽培不但可使地球上许多荒漠变成绿洲,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海洋、太空也将成为新的开发利用领域 。美国已将无土栽培列为国该国本世纪要发展的十大高技术交流会上,就是关于宇宙空间植物栽培的研究报告,那只能是无土栽培 。因而无土栽培技术在日本 , 已被许多科学家做为研究”宇宙农场”的有力手段,人们称为太空时代的农业,已经不再是不可思议的问题 。水资源的问题,也是世界上日益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大问题 。不仅在干旱地区,就是在发达的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水资源紧缺也越来越突出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各种水资源被超量开采,某些地区已近枯竭 。所以控制农业用水是节水的措施之一,而无土栽培,避免了水分大量的渗漏和流失,使得难以再生的水资源得到补偿 。它必将成为节水型农业、旱区农业的必由之路 。诚然,无土栽培技术在走向实用化的进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突出的问题是成本高、一次性投资大;同时还要求较高的管理水平,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这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做到的 。从理论上讲,进一步研究矿质营养状况的生理指标,减少管理上的盲目性 , 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无土栽培中的病虫防治 , 基质和营养液的消毒,废弃基质的处理等等,也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无土栽培在我国刚刚起步 , 还未广泛用于生产,特别是设施条件,供液系统工程本身 , 还未形成专门生产行业 。由于种种因素限制,使得栽培技术与农业工程技术还不能协调同步,致使无土栽培技术在我国发展的速度,不如发达国家那样迅速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更重要的是这项新技术本身固有的种种优越性 , 已向人们显示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营养液的配制 各国科学家先后研制出数百种营养液配方,其中,荷格伦特(Hoagland)营养液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营养液 。荷格伦特营养液的配方如下:1.大量元素 每升培养液中加入的毫升数KH2PO4 1 mol 1KNO3 1 mol 5Ca(NO3)2 1 mol 5MgSO4 1 mol 22.微量元素 每升培养液中加入的克数H3BO3 2.86MnCl2·4H2O 1.81ZnSO4·7H2O 0.22CuSO4·5H2O 0.08H2MoO4·H2O 0.023.每升培养液中加入1 mL FeEDTA溶液(即乙二胺四乙酸铁盐溶液) 。通常应当先配出各种盐类的浓缩液 。注意避免浓缩液中出现沉淀 。使用时按一定的比例加水稀释到要求的浓度 。采用循环供液时,营养液中的矿质元素被植物体吸收后,应当及时进行调节,使营养液仍旧符合原配方的要求 。营养液的特点 任何一种营养液都应当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包括所有的必需的矿质元素 。对某些植物还可以增加有关的元素 。例如,禾本科植物的营养液中可以加入适量的Si 。第二,是均衡的营养液,也就是矿质元素之间要有适宜的浓度比例 。第三,具有适宜的pH范围 。pH的控制 营养液的pH与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以及生长发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吸收阴离子以后往往引起营养液的pH升高,根吸收阳离子以后往往引起营养液的pH降低 。多数植物在pH偏低时有利于对阴离子的吸收,在pH偏高时有利于对阳离子的吸收 。对于多数植物来说,pH为5~7时是适宜的 。当营养液的pH超出适宜的范围时,需要用碱液或酸液重新调整营养液的pH,或者更换营养液 。氧的调节除了水稻等少数植物以外,大多数植物对根系缺氧是十分敏感的 。营养液供氧不足会影响根系的正常生长,进而影响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甚至使根系腐烂死亡 。一般情况下,水中氧的溶解度不高,并且随着水温的上升而下降 。在水中氧含量低的情况下,根系吸收K+、Ca2+等矿质元素的数量就会明显减少 。可以采取营养液流动供应、营养液通气、营养液喷雾和更新营养液等方法解决根系供氧一、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的影响1、大多数植物在pH>9.0或<2.5的情况下都难以生长 。植物可在很宽的范围内正常生长,但各种植物有自己适宜的pH 。喜酸植物:杜鹃属、越桔属、茶花属、杉木、松树、橡胶树、帚石兰;喜钙植物:紫花苜蓿、草木犀、南天竺、柏属、椴树、榆树等;喜盐碱植物:柽柳、沙枣、枸杞等 。2、植物病虫害与土壤酸碱性直接相关:1)地下害虫往往要求一定范围的pH环境条件如竹蝗喜酸而金龟子喜碱;2)有些病害只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发作,如悴倒病往往在碱性和中性土壤上发生 。3、土壤活性铝:土壤胶体上吸附的交换性铝和土壤溶液中的铝离子,它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对自然植被的分布、生长和演替有重大影响;在强酸性土壤中含铝多,生活在这类土壤上的植物往往耐铝甚至喜铝(帚石兰、茶树);但对于一些植物来说,如三叶草、紫花苜蓿,铝是有毒性的,土壤中富铝时生长受抑制;研究表明铝中毒是人工林地力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土壤酸碱性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1、在正常范围内 , 植物对土壤酸碱性敏感的原因,是由于土壤pH值影响土壤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影响各种元素对植物的有效性;2、土壤酸碱性对营养元素有效性的影响:(1)氮在6~8时有效性较高,是由于在小于6时,固氮菌活动降低,而大于8时 , 硝化作用受到抑制;(2)磷在6.5~7.5时有效性较高,由于在小于6.5时,易形成磷酸铁、磷酸铝,有效性降低 , 在高于7.5时,则易形成磷酸二氢钙;无机磷的固定(3)酸性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钾、钙、镁容易流失,导致这些元素缺乏 。在pH高于8.5时,土壤钠离子增加,钙、镁离子被取代形成碳酸盐沉淀,因此钙、镁的有效性在pH6-8时最好;(4)铁、锰、铜、锌、钴五种微量元素在酸性土壤中因可溶而有效性高;钼酸盐不溶于酸而溶于碱,在酸性土壤中易缺乏;硼酸盐在pH5-7.5时有效性较好 。三、土壤酸碱性的改良1、土壤酸性土改良经常使用石灰 。达到中和活性酸、潜性酸、改良土壤结构的目的 。沿海地区使用含钙的贝壳灰 。也可用紫色页岩粉、粉煤灰、草木灰等 。石灰施用量生石灰需要量(g/m2 )=阳离子代换量*(1—盐基饱和度)*土壤重量*28*1/10002、中性和石灰性土壤的人工酸化露地花卉可用硫磺粉(50g/平方米)或硫酸亚铁(150克/平方米),可降低0.5——1个pH单位 。也可用矾肥水浇制 。3、碱性土壤施用石膏,还可用磷石膏、硫酸亚铁、硫磺粉、酸性风化煤 。
家里盆栽里长蘑菇了是有什么寓意吗?花盆里长蘑菇,大多是鬼伞、花褶伞一类,生长期很短,一两天就死了 。
从土壤的因素看有以下几种可能:
一是盆土中含有部分有机质未完全腐熟透,遇水发酵长蘑菇;二是这营养土的原料含有用生产蘑菇后的弃置的物料配制的;三是常浇有机肥水 , 土中有未完全腐熟透的有机颗粒惹菌 。
蘑菇孢子在空气中传播,遇见上述环境很容易发育成菌丝,继而生出蘑菇 。菌丝在土壤中大量滋生,消耗大量氧气,会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容易造成烂根 。
【土壤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有哪些】没关系,不喜欢可以拔掉,君子兰是肉质根,比较耐旱,盆土保持干燥,菌丝很快就死亡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