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科幻故事读.后感( 二 )

她抬头看看天花板上的全息星空,又看看四壁的全息森林,“你回来挺好,把这些图像换换吧,我和孩子都看腻了,但我们都不会调整这玩艺儿 。”当地球再次向太阳跌去的时候,我们全家都把这事忘了 。对于这种违背我们现有道德和情感认知的情节,书中也有合理解释:在这个时代,人们在看四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和小说时都莫名其妙,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 。当看到男女主人公为爱情而痛苦或哭泣时,他们的惊奇是难以言表的 。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 。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争分夺秒、生死攸关的情境下,任何分散注意力的情绪都是奢侈多余的 。不得不说,在这种残酷的前提设定下,这个逻辑是说得通的 。所以,后文写到岩浆渗入地下城,主人公的母亲遇难,就显得很正常了 。在那个因为生存压力而导致绝对理性的年代,是不可能存在“一个只能救走一个人的男人,是去救他的父亲呢,还是去救他的儿子”这种“古代的伦理学问题”的,一切照规矩办事就是 。规矩就是灾难来临时,大家按照年龄排队等待逃亡 。先是机器人保育员抱着的婴儿,接着是幼儿园小朋友,再然后是小学生……主人公所在的地下城主要是学校集中地,家庭很少,所以主人公的母亲已经算是年龄最大的一批人,排在队伍最后一段,前面还有两万多名大学生……很自然地,时间限制,还没等到母亲逃出来,岩浆已经吞没整个城市,包括母亲在内的一万八千人遇难 。所有这些和现在的社会形态截然不同的未来社会的描写,很人文,也都建立在相关的科幻假设之上 。大刘的想象很多都是很冷峻的,其实这也可以给人启发,思考在极端的状态下,人性会变成什么样子 。最后说说《北京折叠》,这是继《三体》之后第二部获得雨果奖的我国科幻文学作品 。但是读过之后,我个人觉得这部小说之所以能获奖,可能还是跟《三体》获奖的辐射影响有关,另外小说中充满政治隐喻意味的故事可能也比较符合评奖者的口味 。但是单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觉得不算太出色,至少离我想象的雨果奖水平还有差距 。故事说的是未来由于生存空间的不足,北京被人为划分为三个空间,分别在固定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活动,其余时间则是被“折叠”到地下,在当中生活的人们也相应进入睡眠状态 。但是三个空间所分配到的活动时间是不一致的,有着明显的“阶级差异”:折叠城市分三层空间 。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 。空间休眠,大地翻转 。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 。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 。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大地的两侧重量并不均衡,为了平衡这种不均,第一空间的土地更厚,土壤里埋藏配重物质 。人口和建筑的失衡用土地来换 。第一空间居民也因而认为自身的底蕴更厚 。这是一篇中篇小说,写的是未来社会里,生活在第三空间的主人公如何为了养女的教育问题,冒着危险在三个空间中穿梭 。在此过程中,他也目睹了不同空间里不同的人的故事 。很显然,这是一篇现实意义很强的小说 。除去折叠空间这个稍显新颖的“科幻”设定,故事主干可以说跟现在社会里不同阶层的人为了生存而各自拼搏的辛酸故事无异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篇其实很不“科幻”的小说 。因为书中唯一的“科幻”设定在我看来就充满硬伤:一是没有具体的技术途径的说明,显得更像魔幻而不是科幻;二是感觉去除这个设定并不影响故事主题;三是我觉得从逻辑上无法理解未来人为“折叠”空间的必要性,要知道可以解决生存空间不足的方法有很多,干什么非要设计这么一个哪怕是上层阶级也要每隔24小时就被强制休息24小时的非常不自由反人性的方案?更不用说这方案还充满危险,每次折叠空间,大地翻转的时候,就难免有一些在游走在夹缝里的“偷渡者”受伤,比如主人公就差点被夹断腿 。总之,未来社会科技发达到这种程度,怎么会还让人过得更加不舒心呢?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折叠空间”这个看似荒诞的极端设定,将不同阶层人群的命运固结问题反映得淋漓尽致 。所以,这样一部获奖的科幻小说,也是融入了相当大的人文成分 。这就是我读这几部书的感悟:好的文学作品,是一定要写人性,有人文思考的 。即使是科幻小说,也不例外 。参见相关问答:《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