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锥刺股的故事( 二 )

他列举了历史上诸多实际例子,用来说明通过强大的战争势力来取胜的强国道理 。苏秦还详细地分析了秦国当时的各种优势,为秦国新君秦惠文王描绘了一幅兼并诸侯列国,吞占周朝王室,并称霸天下的宏伟蓝图 。苏秦滔滔不绝的说辞唤起了本来就颇有雄心的秦惠文王的称霸决心,他接受了苏秦的纵横思想和称霸的策略,但是,秦惠文王是一位既有雄心又务实精明的君王,苏秦的建议虽然很符合他的称霸天下的志向,但是,秦惠文王感到,苏秦的策略在当时的秦国还不适宜推行 。一是因为时机还不成熟,秦国推行变法不久,惹怒了贵族保守派,朝中乱局还没有结束,尚不能推行新的政治措施;二是他刚刚杀了实施变法政策的权臣商鞅,朝中保守派对变革人才和纵横策士有厌恶的心理,他还不能重用苏秦;三是他继位不久,王权尚不稳固,他暂时还不能重用苏秦推行新政策,否则,他的王位未必能稳固 。于是,秦惠文王婉言谢绝了苏秦当客卿的请求,但是,苏秦仍不死心,他专门编录了一本历史上攻战取胜、霸夺天下的专著,献给秦王,但秦王仍是犹豫不决,而此时秦国的高官听说苏秦来游说的事,他们嫉妒苏秦的才能,便在秦王面前贬损游说的策士,最后,秦王还是决定不留用苏秦 。苏秦的游说又失败了,这回他麻烦多了,他的旅费用完了,只好狼狈地返回家乡,他的皮袄破了,腿上打着裹脚,脚穿着草鞋,挑着旧行囊,背着破书,容形枯槁,神色憔悴,脸色黑黄,衣服非常失意和疲惫的样子 。苏秦进家门后,正在织布的妻子对他不理不睬;他的父母懒得与他说话;他嫂子不给他饭吃 。面对着家里人冷面薄情的一幕,苏秦悲叹道:“我失意落魄,妻子不把我当丈夫了,嫂子不把我当小叔子,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罪过啊!”( 参见《战国策》之《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苏秦虽然惋叹,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感到是他自己能力不够,策略不妙,于是,从旧书箱中找出一部姜太公的《阴符》,翻开该书奋发苦读,并选择其中精要的部分熟读熟记,而且,他还一边读一边揣摩演练游说技巧,阅读时间长了,犯困感到很疲倦,当想瞌睡时,他便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脚,坚持钻研辩术 。他安慰自己说:“哪有游说人主而不能得到金玉锦绣的?哪有游说不能得不到卿相尊位的?”一年的艰苦钻研,苏秦感到演练揣摩基本成功,于是,他信心满满地对自己说:“这回我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世的君王了!”(参看《战国策》之《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刺股读书第二,改变游说策略,获赵王赏识,家人对他的态度完全变好了 。苏秦总结了上次游说秦国国君失败的原因,他知道秦国处于特殊时期,才不会重用他,这次,他改变策略,不再去游说秦国,而是转向秦国的敌人,到与秦矛盾重重的东方六国去游说 。苏秦瞄准了赵国,因为赵国是秦国当时最强硬的对手 。苏秦这回幸运了,赵国国君自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强之后,他也开始想到重用外国的智士,听说苏秦到了赵国,赵王很热情,隆中欢迎苏秦 。当苏秦走进赵国的燕乌集阙宫门时,赵王等在华屋之下,苏秦入门后,赵王迎上来与他握手,并亲情交谈 。苏秦到了王宫,与赵王亲密交流,苏秦向赵王提出了一整套的强国策略,赵王听后大喜,感到遇到了一位杰出人才,于是,赵王封苏秦为武安君,并授予他官印 。这下子苏秦很威风了,他返回时,有兵车百辆,锦绣千束,白璧百双,黄金很多 。接着,苏秦又到了东方的其他国家,约谈合纵大计,贯彻他的拆散连横策略,以此来抑制强大的秦国 。苏秦的合纵计策获得了实施,他到了赵国,被拜为相,联络东方各国抵抗强秦,此后的相当长时间内,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 。当时东方各国的诸侯,还有掌权的谋臣,都要听命于苏秦的决策 。如此一来,苏秦成功地不费一斗军粮,不征一个士卒,不派一员大将,不坏一把弓,不损一支箭,便能使东方诸侯国和睦相处,亲密得如兄弟一般 。正是:贤智之人当政,天下顺服;智谋之人受重用,天下顺从 。苏秦这样一位住陋巷、掘墙当门的穷困潦倒的穷酸文人,借助于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摇身一变,成了乘坐豪华战车、骑高头战马、巡游列国的显赫人物 。苏秦在东方各诸侯国的朝堂上游说君王时,君王身边的亲信不敢开口,忠臣不敢与他为敌 。当苏秦要去游说楚威王时,路过洛阳,父母得知之后,感到他将回家,于是,他们赶紧整理房间,清扫道路,顾了乐队,备好酒宴,一家人出城三十里来迎接他 。这一次,苏秦的妻子对他十分敬畏,见他来了连头都不敢抬起来,只能侧眼偷观他的威仪,侧耳听他说话;苏秦的嫂子跪在地上,颤抖着不敢起身,像蛇匍伏在地上爬,接连叩头谢罪 。苏秦故意问:“嫂子,以前待我那样傲慢不逊,现在为何如此卑贱伏地不敢起呢?”他嫂子回答说:“这是因为你现在地位与之前不同了,现今你非常尊贵、财多富裕 。”苏秦感叹地说:“唉!一个人穷困潦倒时,父母都不将他当儿子,而一旦富贵显赫,亲戚朋友都感到畏惧 。人生在世,权势和富贵,是千万不能忽视的!”(参看《战国策》之《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苏秦与他嫂子的这一段对话,非常明显地反映了战国时期重利轻义的观念,苏秦的至亲家人,对穷富卑尊时的苏秦,极其鄙视,懒得理睬他;而苏秦当了赵国的相,家里人的态度完全变了,毕恭毕敬 。这就是战国当时的主流社会观念,权势和财富才是第一位的,亲情毫无价值!其实,苏秦也是冲着权和利去游说的,作为战国时的策士,他根本不讲信誉,不遵礼义,他游说秦王不成,便一转身,毫不犹豫地改换门庭,去游说与秦国为敌的六国了,“连横”不成,便来个“合纵”,助秦不成,就大胆反,游说成功,回家时便威风凛凛,因为他有了金玉锦绣、卿相尊位,策士苏秦,坦率和潇洒地表明他所追逐的是权势和富贵 。第三,睿智而灵活的游说方法,获得了赵王的信任、尊重和重用 。苏秦游说赵王是一个策士游说的成功案例,很值得仔细分析,这游说的说辞和游说方法,很耐人寻味 。其实,之前苏秦劝说秦惠文王,也不能说是完全失败了,言其失败,是因为苏秦没有能受秦惠文王重用,没有能在秦国当上客卿,而他游说时所提出的策略,还是很受亲王重视的,亲王对苏秦的谋略和建议是很欣赏的,只是,当时亲王还不能采用苏秦的策略 。而正是因为这一次游说,让苏秦感到不能再游说亲王了,而应转向秦国的对立面——东方六国 。为了让游说更有水准,苏秦是积极做好功课的,游说秦王的失败并没有使他退却和放弃,而是更激发他去钻研游说论辩之术 。他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等谋略书,经过揣摩演练,其纵横辩术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之后,他改变政治策略,放弃了“连横”之术,改为“合纵”之策,到赵国游说赵王,他对赵王的游说辩辞堪称经典,其见解之新颖独到,条理之清楚明晰,说服力之强,谋略之高超,在《战国策》之《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首先,苏秦到了赵国之后,受到了赵王的热情欢迎,而苏秦也非常知趣,他先是投其所好,接着便很机智地提出他的合纵联盟计划 。苏秦见了赵王,他很识趣,他先投其所好地夸赞赵王,肯定赵王的能力和功绩,接着,抓住赵王高兴时贬评赵王的前臣,借此来表达他对赵王是竭诚尽忠的 。他对赵王说:“天下的卿、相,以及布衣百姓,没有人不赞扬大王主持正义的行为 。他们一直都是愿意聆听大王的教诲,为大王表忠心 。然而,奉阳君李兑却嫉贤妒能,使大王不能真正执掌国家大权,于是,宾客受到排斥,游说之士都不敢来向大王敬献忠言 。现在奉阳君已经死了,大王从此可以亲近忠臣、士民了,所以,在下才敢于前来进献忠言妙策 。”赵王受到了苏秦的吹捧,心里很高兴,感到苏秦是为他所想,于是,苏秦渐渐地将话题引向了联盟上,他巧妙地提出:“在下为大王着想,感到现在没有比排除扰乱、使民安定平静更重要了 。而国民安定的根本措施就在于选择友好邻邦,能够得到友邦的支持;若不能结好邦交,得到友好支持,国民将永不安宁 。”苏秦列举实例来说明邦交的重要性,他说:“齐国和秦国形成了敌对关系,两国国民就不能安宁;秦国进攻齐国,齐国无法安定;齐国进攻秦国,秦国国民也不能安定,所以,国君若是老算计别的国家,进攻别的国家,常常会恶意攻击他国,与他国家断交 。望大王千万要谨言慎行,切勿讲恶意攻击他国的话 。”赵王听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赵国当时有些孤立,苏秦的话让赵王觉得是很及时的提醒 。其次,苏秦敏锐地发现赵王经过听了他的游说之后,心理距离缩短了,于是,他故作神秘,阐述了“合纵”的妙处 。苏秦在劝说赵王时,感到赵王已经听进去了,能和他交心了,愿意接受他的建议了,于是,苏秦故作神秘地对赵王说:“请大王屏退左右,让在下说说合纵、连横的利弊之处 。大王若能听从在下的忠告,燕国一定会献出毡、裘、狗、马等好地方,齐国定会献出海边产鱼、产盐的优质地,楚国定会献出云、梦二泽及盛产桔、柚的宝地,韩国、魏国也都会献出封地和汤沐邑等,而大王的贵戚、宗亲都能接受新的封邑 。接收封邑是很重要的实惠,是五霸覆军擒将所要达到的目的,而贵戚封侯,也是从前商汤放逐桀,武王讨伐纣后才争取来的结果 。现在大王若能毫不费力即得封地,又能使贵戚封侯,这不是很好吗?而这是在下为大王考虑而希望大王能够如愿以偿的 。相反,若是大王与秦国结交,秦国一定会入侵韩、魏两国;大王若与齐国结交,齐国一定会入侵楚、魏两国 。魏国若被入侵,它便会献出河外之地;韩国若是被入侵,它就会献出宜阳 。而献出了宜阳,则通往上党之路便将被切断;献出了河外,则去上党的路就无法通行;楚国被入侵,则无作为后援 。如此一来,去上党之路不通,道路被切断,以及失楚国的援助,这后果将很严重,这是大王不得不深入考虑的!”苏秦的这一席话让赵王开阔了眼界,感到苏秦对各个的关系非常了解 。紧接着,苏秦尖锐地提出了秦国强大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赵国所面临的困境:“秦国攻下轵道,则南阳危急;劫持韩国,包围两周,则魏国会自行削弱;占领卫地,夺取淇水之地,则齐国就会臣服于秦 。秦国称霸于山东六国的愿望若得到了实现,那么,秦国必然会出兵进攻赵国 。秦军渡过黄河,跨过漳河,上据番吾,这必将兵临赵都邯郸城下 。在下为赵国将面临这样的困境而担忧!当前,山东六国中赵国最强,赵国有土地方圆二千里,兵士数十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供十年;赵国西边有常山,南边有黄河、漳河,东边有清河,北边有燕国 。而燕国本是个弱国,赵国不必惧怕它 。再说,在诸侯列国中,秦国最害怕的就是赵国 。那么,秦国为何不敢出兵进攻赵国呢?主要原因就在于秦国害怕韩、魏两国抄秦国的后路,韩、魏两国实际是赵国南面的屏障 。而秦国若要进攻韩、魏两国就比较容易,因为韩、魏没有名山大川阻隔,秦国可以慢慢蚕食它们,进攻了便可逼近他们的国都;韩、魏两国无法抗拒秦国的进攻,必然将向秦国屈服 。如此一来,当韩、魏屈服于秦后,秦、赵两国失去了韩、魏作屏障,赵国就大祸临头了 。这样的局势,这样的险境,正是在下为大王所担忧的!”经苏秦一说,赵王心中大惊,因为苏秦的话指出了赵国的短处,这让赵王对苏秦的话非常重视 。再次,苏秦见赵王已经对他的话很专注,他转而为赵王鼓劲,说服赵王接受“合纵”计策 。苏秦知道,不能再继续揭赵国的短处了,他必须让赵王能够接受,不能讲得太过头了,于是,他话锋一转,开始为赵王鼓劲,并伺机提出他的“合纵”建议:“在下闻说,尧帝连三百亩的小地盘也没有,舜帝连尺寸小的地盘也没有,但他们竟成为天下的明主;禹帝连百人小的村落也没有,但他竟成为诸侯的大王;商汤、周武王的士卒不满三千,战车不过百辆,最后竟能居于天子之位 。这都是因为他们真正得到了高明精妙的策略 。所以,英明的国君,对外要能预料敌国的强与弱;对内要能估计士卒的多与少,要能察觉大臣的贤与不贤 。不能等到两军于战场相遇才知道胜败,应早对国家的存亡能了然于胸 。国君千万不能因众说纷纭就不明是非,不能情况不明就作出决策!”苏秦以史上弱国国君的成功事例来增强赵王的信心,这让赵王能鼓起勇气 。苏秦继续说:“在下以各诸侯国的地形地势来说明,很清楚,诸侯国的土地加起来要比秦国大五倍,估计诸侯国的兵力要比秦国多十倍 。若赵、魏、韩、楚、燕、齐六国能团结一致,共同进攻秦国,秦国就很难挡得住,秦国一定会灭亡的 。现在六国却面临着被秦国消灭的危险,各国都想讨好秦国,屈服于秦国 。显然,灭掉秦国,或被秦国灭掉;让秦国屈服,或屈服于秦国,这是六国面临的选择,这两种局势能是一样吗?”苏秦的游说很有根据,说服力很强,一步步引赵王接受他的“合纵”建议 。苏秦继续说:“眼前那些主张‘连横’策略之人,皆想着通过割让诸侯国的土地来获得秦国讲和的机会 。而若能与秦国讲和,他们便可以高筑台,建亭榭,美化宫室,欣赏悦耳的音乐,品尝美味佳肴,堂前有有舞乐,后宫有美女,赏听娇声,欣赏媚态 。而当秦国给他们带来祸害时,他们却不与诸侯国民众共忧 。可见,主张‘连横’策略的人,一贯是用秦国的威势来吓唬诸侯王,要诸侯王割地给秦国,这其实皆是为了他们的私利,望大王对此要加倍警惕!”苏秦见赵王接受了他的建议,他进一步排除可能对赵王干涉的贵族和权臣,让赵王对“合纵”更坚定信心 。第四,抛出了“合纵”全方略,乘机执掌六国相印 。苏秦在进行一系列劝说之后,逐渐提出了他想被赵王重用,实施“合纵”策略的最终目的,他说:“在下闻说,英明国君不会随意怀疑别人的建议,但也不听信谗言,而是会抵制流言蜚语,堵塞结党营私的图私利的大臣 。为了提高国君的威望,就必须扩大国家的领土,加强国家军队的实力,为此,在下愿意效忠于大王 。在下为大王考虑,最好与韩、魏、齐、楚、燕结交,使六国结成联盟,以共同对抗秦国 。大王应争取让诸侯将相相聚于洹水之上,杀白马,结盟誓,共写盟约 。”苏秦分析说:“若秦国进攻楚国,齐、魏两国就各派精锐部队去援助,韩国可派兵去切断秦军粮道,赵国及时渡过黄河、漳河,燕国固守常山以北;而若秦国进攻韩、魏两国,楚国就断其后路,齐国派出精兵去援助,赵国渡过黄河、漳河,燕国守住云中;若秦国进攻齐国,楚国就断其后路,韩国固守成卑,魏国堵午道,赵国渡过黄河,直至博关,燕国派出精兵去援助;若是秦国进攻燕国,赵国就固守常山,楚国驻扎武关,齐国自沧州渡河至瀛州,韩国派出精锐部队去援助;若是秦国进攻赵国,韩国就驻扎宜阳,楚国驻扎武关,魏国驻扎河外,齐国渡过清河,燕国派出精兵去援助 。以此协盟,六国谁先背约,五国就共同讨伐它 。因而,六国结成同盟,共同抗秦,秦国一定不敢出兵函谷关来危害六国 。如此一来,赵国就可能成就称霸天下之大业 。”(参看《战国策》之《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苏秦的分析既细致又很有道理,同时还激发了赵王的雄心,这让赵王对他的建议十分赞同 。《战国策·苏秦从燕之赵》记载了苏秦说赵的说辞和故事,这是《战国策》很重要的经典文本之一,其原文值得欣赏:“故窃本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六国从亲,以傧畔秦 。令天下之将相,相与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刑白马以盟之 。约曰:‘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食道,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以北 。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以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 。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成皋,魏塞午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 。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渤海,韩、魏出锐师以佐之 。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渤海,燕出锐师以佐之 。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 。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函谷关以害山东矣 。如是则伯业成矣 。”(引自《战国策》之《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赵国国君听完苏秦的游说之辞后,十分高兴,心里很赞服苏秦,他很客气地对苏秦说:“寡人年纪轻,执政时间短,不知道该如何为国家作长远筹划,如今先生有心助寡人安天下,结盟诸侯,寡人愿悉听尊命,与五国结盟 。”其实,苏秦建议赵国联合韩、魏、齐、楚、燕共同抗秦,六国结成联盟,共进退,这让赵国有机会称霸,这正合赵王心意,因而,苏秦的劝说其实是唤起了赵王称霸的雄心 。赵王当然对苏秦的建议是很乐于接受的,对苏秦也是很赞赏的 。于是,苏秦被封为武安君,有了豪华马车百辆,黄金千镒,白璧百丈,锦绣千匹,苏秦因此而有权有财 。苏秦游说赵国成功,这让他更有信心去游说东方其他几个诸侯国 。之后,苏秦又苏秦到了韩国,游说韩宣王,事成之后,他又到了魏国,成功游说服了魏襄王接受“合纵”策略;接着,苏秦向东行进,到了齐国,游说齐宣王一同“合纵” 。事成后,苏秦又向西南行进,到达楚国,游说楚威王赞同“合纵”之计 。苏秦成功游说各个诸侯国的君王之后,六国随后达成合纵联盟协议,六国自此团结一致,共同抗秦 。苏秦被推举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在战时担任了六国的国相,他同时佩戴六国相印 。苏秦将合纵盟约送交给秦国,从此,秦国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东方几国避免秦国的侵略,相对安宁长达十五年之久 。(参看《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结语:苏秦游说赵王,其纵横论辩谋略之精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苏秦以六国当时的国情和实际面临的局势作依据,说明赵国所处的困境,他抓住要害,提出了很有希望的建议,这很有说服力,让赵王不得不接受他的建议 。第二,在游说过程中,苏秦既能及时奉承赵王,投其所好,又敢于指出赵国的弱点,陈其厉害,有吹捧又有打压;而且,他还让赵王效仿史上明君,并激发赵王称霸的雄心,其说辞此起彼伏,恰到好处,让赵王很乐于接受他的建议 。第三,苏秦的分析是建立在对当时各国势力、地况、国情和政局的基础上的,他具体陈述各国的优势劣势、利害关系,主张对秦国以攻为守,六国联盟,主动进攻,御敌于函谷关外,这让赵王既能充分了解各国的状况,认识到赵国的严重局势和势必采取的策略,以强调“合纵”的紧迫感和必要性,让赵王不得不接受 。第四,苏秦提出一套确实可行的政治联盟方略,并根据当时各国的局势,提出了应对秦国进攻各国时的积极措施,使“合纵”之策具有可行性,并提出了对背约者的惩罚措施 。这是一个卓越的联盟方案,是高明的协同作战方略,它充分利用了山东六国地缘上的相关性,使六国彼此在组织指导、兵力分配、战略协同、战术策应等方面都能有协调的机会和配合的可能性,从而使秦国东向攻击任何一个国家时都将陷入四面受敌、多线作战的窘境 。苏秦这一“合纵”策略无疑对于秦国蚕食六国是非常有效的遏制措施,是六国国君所欢迎的 。第五,苏秦成功促成六国联盟,这是建立在事实分析和策略有效的基础上的,他能“佩六国相印”也是有他的真本事的 。大史学家司马迁评价说:“苏秦既约六国从秦”,“乃投从约书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参看《史记·苏秦列传》)汉代名臣桑弘羊评价说:“苏秦、张仪,智足以强国,勇足以威敌,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万乘之主,莫不屈体卑辞,重币请交,此所谓天下名士也 。”(桓宽《盐铁论·卷四·褒贤第十九》)这说得很有道理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