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定海神针”王海涛:从自卑中走出,轮椅冰壶改变一生|专访( 二 )


场上场下就像两个人
王海涛是黑龙江人 , 身上有着东北人特有的幽默感 , 生活中特别喜欢开玩笑 。 不过 , 一旦上了冰 , 他总是眉头紧锁 , 一脸严肃 , “我场上场下就像是两个人 。 ”
为了这事 , 队里一开始还专门探讨过 , 担心王海涛场上过于严肃 , 会影响队伍的发挥 。 讨论一番 , 大家表示已经习惯了 。 “如果我在场上爱 说爱笑 , 大家反而不适应 , 感觉还没进入比赛状态 。 ”王海涛说 。
也正是这样的性格 , 让王海涛在四垒上才能应对各种复杂的难题 。 冰壶比赛 , 四垒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 很多时候 , 团队战术能否得以有效执行 , 四垒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 。 过去两个冬残奥周期 , 王海涛多次在冬残奥会、世锦赛等世界大赛中完成神奇一投 , 帮助中国队取胜 , 也为他赢得了“定海神针”、“关键先生”等美誉 。 岳清爽总结比赛时 , 特意提到了王海涛 , “尤其后几场 , 海涛的每个球都非常自信和稳定 , 这是我特别想看到的 。 ”
每次被问及在四垒的表现时 , 王海涛总谦虚地说 , 是四垒的位置让大家对自己的关注比较多 , 倘若没有之前垒次队友的稳定发挥 , 自己也很难投出好壶 , “轮椅冰壶是一个团队项目 , 要是前面的发挥不好 , 到后面也还是不好 。 ”
北京冬残奥会期间 , 无论是循环赛对挪威 , 还是决赛对阵瑞典 , 王海涛都有着关键发挥 , 这是他日积月累训练的结果 。
“大家看着我们在场上挺有激情的 , 但在场下的训练真的非常磨人 。 ”王海涛说 , 每天上冰五六个小时 , 不是投就是打 ,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 才能形成并随时找到那种肌肉记忆 。 正是这种苦练让王海涛练就了一颗大心脏 , 在关键时刻能完成精准投击 。
王海涛的表现也得到了对手的肯定 , 美国、加拿大、瑞典等队员多次给他竖起大拇指 。 世界壶联主席凯特·凯斯尼斯也曾特意赶到混采区 , 对王海涛表达祝贺 。 “冰壶是一项绅士运动 , 当你用技术而非对手失误赢下比赛后 , 对手会对你表示尊重的 。 ”王海涛说 。
4年前平昌冬残奥会 , 王海涛说决赛前夜紧张到睡不着觉 。 这次家门口决战 , 他却异常平静 , 与瑞典队决赛前一夜睡得特别踏实 , “决赛前我还跟教练说呢 , 这次没有那么紧张 。 真的是经历了一次奥运会决赛 , 成熟了不少 。 ”
专访|“定海神针”王海涛:从自卑中走出,轮椅冰壶改变一生|专访
文章图片

主教练岳清爽和队员们击掌 。新京报采访人员 陶冉 摄

寄语
残疾人朋友要走出来多交流
1989年 , 王海涛出生于黑龙江依兰县的一个农村 , 9岁那年因脊髓炎导致下肢失去知觉 , 只能依靠轮椅生活 。 14岁那年 , 他放弃了上学的念头 , 父亲在村里用铁皮焊了间小房子 , 给王海涛开了家小卖部维持生计 。
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 , 18岁的王海涛接触到残疾人运动 , 进入哈尔滨队试训轮椅举重、轮椅投掷等项目 。 也是在那一年 , 中国轮椅冰壶队开始组队 。 2008年 , 王海涛从轮椅举重改练轮椅冰壶 , 人生从此改变 。
再聊起那段日子 , 王海涛说当时没有太大抱负 , 想法也比较简单 , “当时越野滑雪和轮椅冰壶国家队都在我们黑龙江 , 国家队这名号一听我就喜欢 。 还有 , 国家队能出国比赛 , 也想长长见识 , 回家时在亲朋好友面前也能抬起头了 。 ”
接触轮椅冰壶不久 , 王海涛便被教练安排在四垒的位置 。 第二次代表国家队比赛 , 王海涛的队伍便拿到第2名 , 这让他慢慢喜欢上了这项考验技术和团队的项目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