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最难忘的瞬间?这7位特派记者给出的答案,差异有点大……( 二 )


北京冬奥会最难忘的瞬间?这7位特派记者给出的答案,差异有点大……
文章图片
虽然 , 本届冬奥会有谷爱凌、苏翊鸣这样的新看点 , 但过往冬奥会“重冰轻雪”的报道惯性 , 还在起作用 。 等“大牌”运动员要比赛了 , 再转战张家口也不迟 , 许多采访人员是这么打算也这么做的 。
空虚 , 是对于冬季项目的知识储备不多 , 肚子里货少 , 心里没底 。 当了11年的体育采访人员 , 我现场报道过两届夏季奥运会(2016年巴西里约、推迟一年的2020日本东京)和两届亚运会(韩国仁川、印尼雅加达) , 之前积累的专业知识、采访资源、积累人脉 , 这回几乎都派不上用 。 尤其张家口赛区全是雪上项目 , 从零开始学习规则 , 了解打分依据……一夜之间 , 我仿佛回到当年刚入职时的忐忑不安 。
北京冬奥会最难忘的瞬间?这7位特派记者给出的答案,差异有点大……
文章图片
“冷” , 就更直观 。 过往报道综合性大赛 , 习惯了日均30摄氏度的白天 , 一件T恤、一条短裤身轻装上阵 。 这次头一回报道冬奥会 , 天天“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天气 , 仅出门前的着装环节 , 就要耗时近10分钟 。 晚上睡觉室内外有将近50摄氏度的巨大温差 , 极其干燥的环境 , 都让我这个自视身体底子不错的上海人 , 第一次有点“吃不消”了 。
但冬奥会很快化解了一切——酒店可口的餐食、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帮我排忧解难、志愿者们的热情服务以及中国运动员们的出色发挥 , 让我不但开始找到报道冬奥会的感觉 , 也体会到冬季运动项目的魅力和乐趣 , 更开始享受在张家口赛区的生活 。
18天 , 天寒地冻 , 离开时 , 我的心里是暖暖的 。
海沙尔:我的第一次 , 酸爽又美妙
我是一名摄影采访人员 , 这是我第一次报道冬奥会 , 甚至是我第一次报道世界大赛 。 冬奥 , 是经历过才熟悉的名词 。
做好时间规划管理 , 是参与冬奥报道的第一门功课 。 热门比赛在哪天 , 公交大巴以及高铁转换赛区的时间等 , 需要提前做好规划 , 即使面对突发状况 , 也要迅速安排好应变行程 。
北京冬奥会最难忘的瞬间?这7位特派记者给出的答案,差异有点大……
文章图片
北京冬奥会 , 中国队最终夺得九块金牌 , 我很荣幸拍摄见证其中八块金牌的产生过程 。 这个世界没有完美 , 那一块没有拍摄到的金牌 , 也许就是此行美丽的遗憾 。
张家口赛区女子空中技巧决赛现场 , 温度是零下二十六摄氏度 , 让几乎所有经历各种国际大赛的摄影大师们也猝不及防 。 我准备了10块相机电池 , 没拍多久几乎全都成了“废品” , 以至于在现场摄影采访人员们减少按快门的次数 , 选择性拍摄热门选手 。
寒风里 , 厚手套和贴在身上的暖宝宝 , 都变成硬邦邦的多余用品 , 我的双手在拍摄结束六小时后 , 才慢慢恢复力量和握拳感 。 看着自己皮肤开裂的手指 , 我在第一时间很害怕:是不是不能再按快门了?自己虽然躲过一劫后 , 但我在第二次前往张家口赛区时 , 听闻噩耗:那天一起战斗的新华社摄影采访人员 , 食指神经系统坏死 , 基本没有痊愈希望!
北京冬奥会最难忘的瞬间?这7位特派记者给出的答案,差异有点大……
文章图片
一张张奥运照片的背后 , 是每个摄影采访人员提前四到六小时抵达现场占位、踩点后的劳动结晶 。 这17天 , 很累但也很爽 , 冬奥会似乎一转眼就过去了 , 每天我都鼓励自己再多拍点吧 。 下次在家门口拍奥运会 , 真的不知道要猴年马月了 。
珍惜美好 , 知足中进取 , 感谢每个人给予的帮助和鼓励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