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上海,冰雪之翼|冰球就像我的孩子,他从小宝宝长成了少年( 二 )


为了让大家先亲眼看到冰球 , 马晓军和自己工作的飞扬冰上运动中心一起 , 通过各种方式去做宣传 , 比如教练们一起在室外做一些三打三的冰球展示 , 或者让早期的学员孩子们在节假日去做一些展示 。
“让大家先看到 ,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就会有人感兴趣 , 说我要学 , 慢慢这样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 。 ”
马晓军还记得 , 在自己来到上海工作的初期 , 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流行微信这些通讯方式: “没有微信 , 没有朋友圈 , 也没有什么群 , 都是用短信跟家长沟通 , 就是口口相传 。 ”
但就是靠这样最朴实的方式 , 冰球项目硬是一点点积累起了一批爱好者和练习者 , 而上海冰球的历史 , 也就此走向了新的时代 。
受上海市体育局委托 , 马晓军所在的飞扬冰上运动中心组建了上海男女冰球队参加2016年第十三届全国冬运会 , 最终男子获得第六名 , 女子第四名 。 对于原本没有基础的上海冰球来说 , 站上全冬会舞台已是新的历史突破 。
由于人数有限 , 已退役多年的马晓军除了当教练之外有时还要兼任队员 , 她坦言成绩已经能够让她满意:“毕竟我们都是业余的队伍 。 ”
南方|上海,冰雪之翼|冰球就像我的孩子,他从小宝宝长成了少年
文章图片

练习冰球的上海少年 。
冰球走进了上海人的生活
的确 , 相比一些有冰球运动传统的省份 , 上海作为南方城市并没有冰球的专业队体系 , 这意味着参与这项运动的上海孩子 , 很难走专业队体制的“传统路线” 。
换句话说 , 这项运动的参与者 , 很多时候都是“用爱发电” 。
马晓军说 , 上海冰球由于是普通的学生球员在业余时间参与 , 因此训练时间难以保证 , 小升初是一道坎 , 中考也是一道坎 ,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节奏的转变 , 孩子留给冰场的时间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挤压 。
“你让有升学压力的孩子一周来训练三次不现实 , 比如面对中考压力的孩子一周能来训练一次已经谢天谢地了 。 我们一个月也不如人家(专业队)一周的训练量 , 只能说让他们去参与 。 ”
但对很多孩子们来说 , 冰球已经成为了他们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 甚至有选手在出国留学之后 , 依然愿意为队伍效力: “比如有全国比赛的时候 , 有孩子甚至是自费从国外飞回来 , 从海外回来训练比赛 , 再飞回去 。 ”
而这样热爱冰球 , 愿意在冰场上拼搏流汗的孩子越来越多 , 正是冰球在上海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喜爱的缩影 。
相比刚开始时候的需要“磨破嘴皮”给人介绍滑冰和冰球的好处 , 如今马晓军说 , 自己已经不需要再花太多精力在介绍项目上:“2005年的时候 , 跟所有人说冰球时对方都是一脸茫然 , 哪怕是当时的年轻妈妈 。 ”
“到现在已经有很多90后、85后的家长 , 一说冰球 , 他们都知道 , 就算细节不了解至少他们也都见过 , 那些项目的好处也都不用我们再说了 。 ”
南方|上海,冰雪之翼|冰球就像我的孩子,他从小宝宝长成了少年
文章图片

飞扬举办青少年冰球比赛 。
推广冰球 , 就像养孩子
在马晓军的回忆中 , 上海冰上运动的推广和发展 , 和冰场的增加是相辅相成的 , 从最开始面积很小的商业滑冰场 , 到后来 , 越来越大、越来越专业的冰场陆续出现 。
“教练的数量在随着冰场的增加而增加 , 上海整体的教练能力也非常强 。 在基础培训这一块 , 每一家俱乐部都有很优秀的教练团队 。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