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王濛的热搜,我要补课了( 二 )


这枚金牌的历史意义也得到了举世认可 。 中国短道一时间名声大振 。 冬奥组委甚至临时决定在事先已印刷完毕的海报中 , 再赶制一张以李琰为主角的海报 。 这张通宵制成的海报 , 一夜之间挂满了卡尔加里大街小巷 , 上面印着四个大大的汉字:“神龙腾飞” 。
看完王濛的热搜,我要补课了
文章图片
彼时距中国人真正接触短道速滑这项运动只过去了7年 。
1981年 , 短道速滑从日本传入中国 , 并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组建了各自的短道速滑队伍 。 四年后 , 中国第一支短道速滑队正式成立 , 李琰便是其中的一员 。
和发展早已成熟的“大道”相比 , 那时候短道速滑队的条件非常艰苦 。 室内场地有限、没有专用器械 , 运动员们基本上是哪里有冰就去哪里 , 半夜三更上冰训练更是家常便饭 。
室外滑野冰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 无论是在河泡子还是在水库 , 甚至是别人学校的滑冰场和操场 , 只要能够滑野冰 , 就到那里去滑 。 零下三四十度的隆冬中 , 滑一场野冰下来 , 常常脖套结冰、耳朵冻僵、脚趾冻伤 , 冷得不行就得跑回室内上炕暖一暖 , 缓过来以后再回去训练;有时候冰面厚度不够 , 滑着滑着就划破了冰面掉下去 , 也是常有的事 。
而没有冰的时候 , 就只能在陆地上进行模仿训练 。 训练方法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 偶尔通过淘来的一些宝贵资料自己慢慢学习摸索 。
回首往昔 , 不免让人感叹 。 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 , 从零起步的中国短道速滑最终一举成名 , 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一席之地 。
看完王濛的热搜,我要补课了
文章图片
“哪个队不得先有人才能组成队呀?”/《超越》
02
夺金之路
1992年 , 短道速滑成为冬奥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 在法国阿尔贝维尔的冰面上 , 李琰拿下了一枚银牌 , 成为中国短道速滑史上首枚奥运会奖牌 。
在此前一年的冬奥会测试赛上 , 李琰和队友王秀兰、张艳梅和李长香组成的中国短道速滑队 , 在女子3000米接力的赛场上创造了另一项新的世界纪录 。
与此同时 , 国际社会也感受到了冬奥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 “一年双奥”的模式成为历史 。
看完王濛的热搜,我要补课了
文章图片
1994年挪威利勒哈默尔冬奥会 , 改变了“一年双奥”的奥运模式 。 /视觉中国
此时的中国短道速滑如日中天 , 中国军团的夺金希望被寄托在女子短道速滑项目上 。 但冬奥会赛场上并非如冰雪般圣洁——代表中国出战的张艳梅不仅被对手用伎俩强行降速 , 还被裁判裁定对方“无罪” , 惘惘不甘地摘回银牌 。 中国人在冬奥会的夺金梦想 , 就这样被裁判吹灭了 。
利勒哈默尔饮恨一战更像让中国队卧薪尝胆 。 冬奥会结束后一年 , 被誉为“中国短道教父”的辛庆山重新组建国家短道速滑队 , 重用高手、摸索训练方式 , 加快中国短道速滑人超越自我、实现夺冠的步伐 。
当年速滑男队的主力队员李佳军 , 被视为“离冬奥会金牌距离最近的男人” 。 1996年短道速滑世界杯 , 他夺得中国男子短道速滑首个世界冠军;三年后 , 他又加冕世锦赛全能冠军 。 只要再斩获一枚冬奥金牌 , 就能实现“大满贯” 。
但短道速滑的胜负往往只在“刀尖之差” , 千分之一秒就是冠军和亚军的分水岭 。 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 , 带伤出战的李佳军一路领先 , 冲刺的最后时刻 , 身后的韩国选手金东圣率先伸刀 , 李佳军以0.053秒的极微弱差距 , 就这样与金牌咫尺天涯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