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人工造雪技术遭外国封锁,为举办冬奥会,中国用时5年成功突破( 二 )


造雪机的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 , 主要是把5℃以下的冷水和压缩空气混合装入零下25℃的蒸发器里结冰 , 然后用里面配备的切削机将冰块切碎 , 最后和空气一起喷出 。 这样用冰刀刮下来的 , 是5mm大小 , 厚度在1~1.5mm左右的片状冰 。 片状冰因为干燥能长期保持 , 所以在二三十年前被广泛使用 。

但是后来 , 随着人们对比赛公平的看重 , 大家慢慢发现 , 由于它的颗粒大 , 塑造的雪道很像石子路 , 经常导致一些职业滑雪者们在旋转时摔倒 。 所以 , 造雪机必须要让这种“冰雪”变小 , 但也不能和天然雪花一样过于细小松软 , 那样容易导致运动员陷入雪中受伤 。 只有这样 , 才能保证赛道既有一定强度 , 又有足够的弹性 , 以免先出发的运动员对雪道造成破坏 , 影响后面的运动员 。

可是 , 要让人造雪的颗粒大小适中 , 并不简单 , 这一度成了造雪机改造升级的重点和难点 。 然而我国的滑雪运动并不兴盛 , 很少举办较大的冬季比赛 , 所以这方面的经验和技术非常欠缺 。 在2015年以前 , 别说提升造雪机的技术了 , 我们连一条像样的国际专业雪道都没办法造出来 。
为此 , 中科院于2017年组建了一支科研团队 , 在秦大河和王飞腾等院士的带领下 , 开始全力突破这一技术 。 但是 , 由于造雪机的运行对于环境要求较高 , 比如:气温达到零下5度到零下15度 , 湿度不超过80% , 以及有微风等条件 , 所以大部分科研活动都必须在野外进行 。

于是 , 科研人员们二话没说 , 进入了气温只有零下20℃的云顶滑雪公园 , 在一些高山滑雪中心进行野外作业研究 。 他们不仅每天奋斗在一线岗位上 , 而且一工作就非常投入 , 每天几乎都要工作11个小时 , 等到天完全黑了才回去休息 , 第二天一大早又匆忙地赶到野外工作 。
直到2021年 , 这项研究工作超额完成了 。 为了克服不同温度湿度、海拔和风力条件下 , 造雪机产雪不均匀的问题 , 科学家们生产出了不同类型的造雪机 , 完全能够满足北京冬奥会的各种需求 。 这不仅是冬奥会能够顺利举办的保障 , 同时也是我国冬奥会备受外国运动员认可和称赞的基础工程 。

5年成果聚焦冬奥会经过科学家5年来的不懈努力 , 我国总算突破了造雪技术的封锁 , 他们曾经经历过的风霜雨雪都汇成了冬奥会上先进的造雪机 。 据统计 , 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赛道上 , 已有170台造雪机和30台雪枪开始工作了 。

别看数量不多 , 但是这些造雪机的功能却非常强大 。 它们并非传统的碎冰型造雪机 , 而是“雪炮”式造雪机 , 它能够利用高压空气将水流打碎成细密的雾状颗粒喷出 , 这些水雾遇到寒冷的外部空气 , 就会在落地之前快速凝固成为冰晶 , 变成人们所熟知的雪花 。 这样的人造雪比片状雪的颗粒小了很多 , 塑造出来的赛道洁白光滑 , 非常美观 。

同时 , 为了适应长达半个月时间的气候变化 , 造雪机还可以造出9种不同类型的雪花 。 这些雪的颗粒大小从10 mm到0.3mm不等 , 而利用0.3mm的雪就可以铺成与自然雪很接近的雪道了 。
有了好的人造雪材料 , 工作人员在雪道铺设时也同样考究 。 自然雪铺成的雪地密度在0.05克/立方厘米~0.15克/立方厘米 , 而人造雪道的密度要求是它的5~13倍 。 一般大众使用的雪场密度约为0.4~0.5克/立方厘米 , 而冬奥会的专业赛道要求则更高 , 其密度需要达到0.65克/立方厘米 。 所以 , 一条合格的冰状雪雪道 , 必须经历反复的铺雪、压实、注水结冰等步骤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