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火炬手李剑叶:举着自己设计的“飞扬”火炬,感觉很不一样( 四 )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刚才提到2020年5月份开始着手准备 , 然后递交了5个方案 , 9月份的时候被通知方案中标了 , 当时你中标的时候那一刻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李剑叶:当时也比较巧 , 正好在杭州 , 整个小组在开会 , 看上半年每个人的工作总结汇报 。 其中一个同事正在汇报 , 他做的大量工作其实都是和“花卷儿”(冬奥会火炬项目)项目相关的 , 然后我们另外一个同事就在钉钉上和我们说 , 我们的“花卷儿”出锅了 。
当时还是很激动的 。 我就跟正在汇报的同事说 , 不用再汇报了 , 这个结果说明在工作上还是很出色的 。 当时是下午 , 我们就说晚上整个团队一块去吃饭唱歌 , 场地也订好了 , 结果又接到电话通知 , 说第二天要去和中石油以及航天科技集团开会 , 我们就又连夜从杭州赶往北京 。
新京报贝壳财经:在召集团队做设计的时候 , 怎么样能够推陈出新 , 中间有哪些难忘的一些故事 , 或者一些核心的突破?
李剑叶:刚才这个片段也反映了当时整个项目的节奏是非常快的 , 工作量非常非常大 。 我们其实是凭着自己的一些经验和一些想法从第一轮进入第二轮 , 但是之后因为好几家单位都是非常有实力的 , 所以第二轮的时候 , 组委会要求我们在原来那个方案基础上再有一个突破 , 做出更好的方案 , 这个时候其实挺没有方向的 。 我们惯常来说一直做的都是工业设计 , 一些产品上面就不会有那么多文化层面的考虑 , 所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做了一个文化梳理 , 从各个维度去梳理2022年冬奥会中国可能对世界传递的一个信息 , 展现的面貌是什么样的 。
先是会确定一些关键词下来 , 大概有了一些想法之后 , 就产生了比如像中国哲学启发出来的“中空”这样的概念 , 燃烧方式也确定了氢气 。 但是这些概念有了之后 , 到了形态阶段 , 就是造型上要怎么样才能够比较合适 , 以及有中国美感 , 这个阶段是比较痛苦的 , 形态反复打磨了好多轮 , 每次去汇报 , 组委会那边也都觉得是好像还不够好 , 然后就否定 , 然后就回来重新弄 , 第二天再去 , 有很多熬夜加班 。 最后是到了8月底的时候 , 也就是差不多快倒计时的时候 , 我们才从一片树叶上找到了灵感 , 然后就把整个形态做得相对来说更自由 , 更奔放 , 有那种生生不息生长的感觉 。 到了9月初定了下来 , 认为这个方案是OK的 , 我们才往下做模型 , 模型递交了之后 , 9月22日出了结果 。
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 孙文轩 编辑 陈莉 校对 李立军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