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从叶乔波到谷爱凌,中国的冬奥突围有多难?( 三 )



李成江 。 图/中新
花样滑冰由跳跃、旋转、步伐、音乐、编排等多种元素组成 。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中国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乃至其他项目都呈现重难度、轻表演的特征 , 在李成江所处时期达到顶峰 。 1998年 , 郭正新是世界上首位在奥运会完成后外点冰四周接后外点冰两周的选手 , 三剑客张民、李运飞、李成江 , 跳跃难度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
但国际级裁判杨家声曾在2004年对媒体提到 , 在艺术表演上仍存在差距 , 是中国花样滑冰选手的痼疾 。 李成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在早期 , 这是国家队有意选择的战术 。 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向来是花样滑冰强国 , 开展比赛已有百年 , 但中国只发展了二三十年 , 想赶超需要找方法 。 当时国际比赛中难度分是重要采分点 , 国家队决定从难度上推开国门 , 先打出名气 , 再完善其他环节 。
这在某种程度上 , 也是当时整个中国冰雪项目的追赶策略 。 1995年 , 原国家体委曾发布《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2000年) , 为冬奥定下目标 , 1998年力争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 奖牌总数超过历届 。 速滑、短道速滑、女子花样滑冰具有夺取奖牌实力 。 雪上项目达到世界中上水平 。
不过 , 1998年冬奥会 , 中国队并未突破首金 。 但战术在当时的花滑规则下起到了效果 。 直到现在 , 许多花样滑冰的观众仍把郭正新、李成江的时代称之为中国男子单人滑的黄金时代 , 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拿到三张满额参赛席位 , 获得双人滑铜牌 , 世界锦标赛双人滑冠军 。 此外 , 在欧美选手传统垄断的领域花样滑冰双人滑项目中 , 申雪、赵宏博夺得一枚铜牌 , 并在当年的世锦赛上凭借《图兰朵》的完美演绎 , 拿下中国在双人滑项目上的首个世界冠军 。 在李成江看来 , 他们的夺冠也并非偶然 , 靠的是多年的积累 , 最终在2002年爆发 。
冬奥会|从叶乔波到谷爱凌,中国的冬奥突围有多难?
文章插图

申雪、赵宏博 。 图/视觉中国
选择优势项目突围 , 在其他冰雪强国也十分常见 。 不过在国内 , 无论是夏奥和冬奥的人才培养 , 都贯穿举国体制的色彩 。 2004年 , 时任中国滑冰协会秘书长佟立新曾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 , 当时国家主要将训练资金投入在大杨扬、小杨阳、王春露、孙丹、李佳军等多位领军人物身上 , 尽可能在重要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
经过两个奥运周期的奋战 , 大杨扬斩下两金一银 , 终于夺得中国冬奥首金 。 两年后 , 大杨扬状态下滑 , 外界普遍担忧中国短道速滑队人才断档 , 直到2006年都灵冬奥会 , 王濛横空出世 , 为中国队拿到短道速滑女子500米金牌 。
黑龙江专业运动员张会看到大杨扬夺得首金时 , 选择从速度滑冰转到了短道速滑 。 地方队教练告诉她 , 因为在冬奥会上率先突破 , 未来中国短道速滑的训练配套、要求和规模等 , 都会有更好的政策扶持 。 对张会而言 , 这是一次正确的选择 。 2008年 , 国家队老人相继退役 , 张会凭借个人成绩被选入国家队 , 半年后 , 她的名字出现在世界杯的大名单中 。 更出乎意料的是 , 她与王濛、周洋、刘秋红组成3000米接力团队 , 第一次参加世界杯便在半决赛上打破了世界纪录 。
冬奥会|从叶乔波到谷爱凌,中国的冬奥突围有多难?
文章插图

大杨扬 。 图/视觉中国
我幸运的是赶上了王濛时代 。 张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那时 , 刚刚带领美国队夺得奥运金牌的李琰被请回国内挂帅 , 备战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 。 除了教练的指导 , 在张会看来 , 在3000米接力上 , 王濛起到了更关键的作用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