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奥场馆”变形记|聚焦冬奥 | 水立方( 二 )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承担篮球比赛的五棵松体育中心,经过对场馆制冰和除湿系统的改造,如今已实现6小时内完成冰球、篮球两种比赛模式的转换。
北京冬奥会后,北京赛区所有竞赛场馆将全部拥有冬夏“两栖”能力。
旧园区添新地标
北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双奥之城”。“借用”场馆,赛时服务冬奥,赛后继续服务城市民生和发展,是北京践行“共享办奥”的又一创新。
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借用”国家会议中心二期,赛时为全世界媒体服务,赛后回归原有的会展功能。
冬奥场馆建设还盘活老厂房,带动周边地区整体复兴。
有着百年历史的首钢,随着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的入驻和滑雪大跳台的建成,带动了园区的整体发展。
如今,首钢园区已经从一个废旧的工业园区,成为以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为基础,体育、文化、商业旅游相融合的新地标,成为奥林匹克与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的典范。
冬奥遗产惠及市民
可利用、可经营、可持续是当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新课题。北京冬奥场馆在建设之初,就考虑到了赛后利用。
北京冬奥会时,首钢滑雪大跳台的比赛全部在白天举行,但考虑到赛后,相关比赛大多在晚间进行,项目团队为“大跳台”建设了可以拆卸的灯光系统。
考虑到赛后每年用于冰壶比赛的时间只有两三个月,国家游泳中心的制冰系统全部是临时的,制冰系统和底层的支撑系统可持续转换、反复利用。赛后,春夏秋三季为“水立方”,冬季则变成“冰立方”,实现“冰水双轮驱动”。
“水立方”南广场新建的地下冰场,有2块冰面,一块为标准冰场,另一块为冰壶场地,赛后,普通市民可上冰体验。
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除保障冬奥会赛事需求,赛后既可承接各项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冰上项目赛事,还可与夏季项目实现无缝切换。新建的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冰坛”,赛后可供专业运动员训练使用,还将成为向青少年推广普及冰上运动的共享设施。首都滑冰馆未来将作为全民冰雪运动普及和推广基地定期向公众开放,整个园区实现了比赛、科研训练及群众健身的全覆盖,成为大众健身的新场所。
再过几天,双奥之城将翻开崭新的一页,丰厚的双奥遗产,将在北京绘就“一起向未来”的美丽画卷。
冬奥会刊采访人员潘之望摄
“双奥场馆”变形记|聚焦冬奥 | 水立方
文章插图
来源 客户端 冬奥会刊 | 采访人员 任珊
编辑 马楠(女)
流程编辑 刘伟利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