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冬奥奖牌花束、30名裁判科技医疗人员,他们都来自上海

雪车运动员、制冰师、技术官员、科医保障人员......他们当中 , 有的人是退役运动员 , 依然不舍冰雪;有的则是爱好者 , 机缘巧合下迷上冰雪运动 。
对于上海这座南方城市来说 , 冰雪二字并不常见 , 但当他们的身影一个又一个出现在冬奥赛场时 , 上海这座城市与冰雪的联系也愈发紧密 。

裁判|冬奥奖牌花束、30名裁判科技医疗人员,他们都来自上海
文章图片

邵奕俊和他的雪车队友们 。
坐上雪车 , 上海冲刺
“我们的驾驶技术是用血肉之躯撞出来的 。 ”这是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国代表团成立大会 , 运动员代表邵奕俊的发言 。
作为一名雪车运动员 , 邵奕俊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冬奥会历史上第一位上海籍运动员 。
四年前 , 他和中国男子四人雪车队一样 , 都是首次踏上冬奥会的舞台 。 如今 , 虽然冬奥会名单尚未公布 , 但邵奕俊身边多出了更多的上海身影 。
目前 , 上海有4名运动员入选国家集训队 。 其中 , 应清参加的是女子单人雪车、女子双人雪车;邵奕俊、刘蔚、甄恒参加的则是男子双人雪车、男子四人雪车 。

裁判|冬奥奖牌花束、30名裁判科技医疗人员,他们都来自上海
文章图片

应清 。
对于2015年才组队参加全国冬运会的上海来说 , 7年时间培养出一批有机会参加冬奥会的运动员并不容易 , 而雪车则是最具代表的项目 。
申奥成功后 , 国家体育总局决定对冬季项目进行扩容增项 , 雪车便是其中之一 。 在此之前 , 中国从未开展过此项运动 , 因此当时这个项目的人才储备是零 。
因此中国雪车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跨界选材” , 而为支持“北冰南展”冬季运动国家发展战略 , 上海市体育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进行了雪车队的共建 。
练习雪车前 , 邵奕俊原本是铅球运动员 , 应清则是田径运动员 , 曾经师从孙海平......如今 , 他们已经是中国雪车的中坚力量 , 成为备战北京冬奥会的上海面孔 。

裁判|冬奥奖牌花束、30名裁判科技医疗人员,他们都来自上海
文章图片

去年12月18日至19日 , 2021-2022国际雪联城市越野滑雪中国巡回赛上海杨浦站举行
服务保障 , 上海力量
无论什么项目 , 运动员永远是金字塔的塔尖 , 而运动员背后 , 则有更多身影为北京冬奥会服务 。
在北京冬奥会办赛服务保障方面 , 上海也始终在贡献力量 。随着各个项目裁判员、国内技术官员名单的最终确定 , 预计上海将有超过30名裁判、技术官员、科医保障人员直接参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
其中 , 58岁的国际滑联级裁判边维华将第四次执裁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 , 担任计时长;王珏、李凌姝将担任冬奥会国际技术官员执裁冬奥会;张芷源入选冬奥会冬残奥会中方制冰技术团队 , 这也是上海冰壶人首次出现在冬奥赛场 。
除此之外 , 上海本土培养的体育展示宣告员殷姗姗将服务五棵松体育中心;多位国内技术官员将活跃在各个赛场;上海的科医保障人员也早已深入队伍 , 为运动队提供科研、医疗保障 。
除了服务保障方面 , 本届冬奥会的科研团队同样有上海身影 。
其中 , 上海体育学院共承担17项“科技冬奥”项目和课题 , 15位优秀学者牵头团队分别承担脑科学—神经生物力学增能技术、运动疲劳消除、运动装备、数字化诊疗、体能与心理调适、运动项目训练监控技术、兴奋剂检测等领域的“科技冬奥”研发课题 。
其中 , “多模态生物力学运动数据采集与快速反馈技术”课题在跳台滑雪、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等项目中投入应用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